-
1 # 耶律或蕭
-
2 # 國病
第一、歐亞大草原就是這麼個地方,它是一個天然的兵馬訓練場,馬匹產自這裡。冷兵器時代,尤其是有了馬蹬的時代。有馬匹、有縱橫馳騁的場地,就是兵馬訓練的最大條件。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個兵馬訓練的過程,自然也就更有能力侵略他人。
第二、地理上歐亞大草原從蒙古草原到近東地區都容易入侵定居地區。尤其中國的西北到中原的地理,出去困難,但進來容易。遊牧地區與中原幾乎沒有天然屏障,而且捱得很近。
第三、心理上的反轉。
今天認知的中國歷史是有問題的,很多人以為遊牧一直具有心理優勢。其實不是這樣,中國遊牧與農耕的心理是五胡亂華之後才反轉的。在這之前,中原人是非常看不起周邊地區的,所以才會將周邊的蠻夷戎狄名稱變成野蠻和落後的代名詞。漢代更是極度看不起遊牧民系,以至於內遷的匈奴民系受歧視無法融入。這也導致了這些融入不了的人也成了作亂者之一。三國時代漢地都保持著非常高的心理優勢,五胡亂華後遊牧對農耕的心理優勢開始出現,漢文化又因為內鬥逐漸呈現出經濟發達、軍事自綁手腳的局面。元清兩次被入主更是使得遊牧心理優勢至今如此。
第四、遠古時代無論遊牧還是農耕都野蠻,因為生存艱難,還要與猛獸搏鬥。所以那個時代,遊牧在野蠻性上並不佔據優勢。後來生產力水平提高了,農耕或者叫定居民族進入了一種安逸的生活狀態。這樣就使得人的野蠻性褪去,也不願意隨時拼命。但遊牧變化不大,始終處於艱苦的狀態。這就使得每當遊牧入侵都是定居民族的噩夢。東西方受到歐亞大草原遊牧民族衝擊時都是這個問題。中國定居地區離得近,隨時接受衝擊,很習慣,也具有一定抗擊能力。歐洲雖然不是經常受到衝擊,但每次衝擊都是一場巨大的噩夢。直到熱兵器來臨,運輸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提高,才算解除了這個威脅。
第五、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帶來的是人口膨脹。農耕地區人口更是爆炸式增長,這就使得靠天吃飯更加明顯。每當氣象災害來臨,無論農耕還是遊牧都面臨嚴峻問題。但是農耕呈現出的不是人口多的問題,僅僅就是災害帶來的短期問題。農耕可以養活那麼多人,遊牧則不同,它最根本的問題是養不活那麼多人。所以人口需要透過互相燒殺劫掠淘汰掉不適應的人。或者結夥南下打劫,一方面獲得生存資源,另一方面也損耗掉多餘人口。燒殺劫掠同時又是冷兵器時代兵馬訓練最佳模式。所以遊牧人口一直存在一個天然的紅線。每當氣象災害來臨,這個問題更加嚴峻,所以只有一條路,入侵農耕地區。
-
3 # Carrera997
第一,貧富關係決定的。農耕雖然也是靠天吃飯,但總比遊牧打獵靠譜吧。隨著財富的積累,開始發展出了技術,文化等等。遊牧,打獵就得一直跟大自然搏鬥才能填飽肚子。哪有功夫發展文化?而且經濟結構單一,除了牛羊肉啥都缺,連個鍋碗瓢盆都造不出來。
第二,強弱關係決定的。咱們是手拿鋤頭的農民,怎麼打的過弓馬嫻熟的遊牧民族?再說了,咱講究詩書傳家。稍微條件好一點就要讀書,參加科舉從而入仕。
就好比兩個鄰居,一個守著一塊富饒的土地,過著地主老財的滋潤生活。沒事喝個茶,唱個曲兒,文縐縐的。另外一個身強馬壯,為了生活得成天奔波。突然有一天老天爺發飆了,自家牲口都幾乎凍死了,更甭說打獵了。就在快活不下去的時候,突然看見鄰居過得相當滋潤滋潤,而且還細胳膊瘦腿兒的,一拳下去就能撂倒幾個。那不搶你,搶誰?
-
4 # 風塵舊客
長期流動的生活造成生活物資的匱乏以及生活方式的侷限,導致對穩定區域內的安居樂業的嚮往。這就是他們對中原不斷的侵略和勝利後把自己也漢化的結果。歷史上任何一個侵略中原成功的少數民族最後都被漢文化融合。
-
5 # 毛蛙2
中國的發展史上文明程度在時間和地域是有差異和前後的 這和生活的環境 對事物的發展認知的早晚 是有很大關係的 狹義的說江南人性格溫和 北方人的豪放 也是被很多人所認知的 南方人崇尚的是 農婦 山泉 有點田 大自然賜予了江南水鄉的富足 安逸的同時 科技和生產力 也同時飛速發展 管好自己的一畝三田的想法 和儒家思想的普及 也就造就了侵略性弱的特性 北方和西南地區 環境惡劣 和大自然的抗爭的同時也暫緩了發展 為了找到更好的耕地 草場 水源 對外擴張 侵略 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
6 # 那人燈火
生存環境影響了人性。
遊牧民族生存的環境是茫茫草原,冬天又大雪,物質匱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那就只有搶,自然而然就具有強烈的掠奪性,侵略性。
西南少數民族生存的環境是深山密林,沒有足夠開闊的地用來種植糧食,為了獲取食物就得打獵,和搶別人的,打獵運動會讓人更有攻擊性,攻擊性強的自然會有侵略性思想。
-
7 # 付俊欽的
首先,西南少數名族不是遊牧民族。也是農耕民族。自古以來的遊牧民族主要來自三個方向,東北正北和西北。歷史上對中原傷害最大的是來自東北的半遊牧名族。遊牧名族的侵略性主要是因為草原名族需要中原的各種物產,如絲綢,鐵,小麥等。每當中原進入大一統王朝,都會提高這些產品的定價權,嚴重打擊草原民族的生計,草原遊牧民族又是靠天吃飯,氣候變化的影響非常大。而草原都是部落組織,部落聯盟的領袖的法統性就是能帶領部落能搶到別的部落,形成部落聯盟的時候就不得不去搶南邊中原農耕民族。綜上草原遊牧民族的遊牧生活方式和部落組織形式造成他們極高的侵略性
-
8 # 考貳拉
竺可楨先生的基本論點是,中國這五千年的氣候是寒冷期和溫暖期交替作用的,每一次交替時間有長有短,長的有數百年,短的有一兩百年。竺先生這個結論並非是簡單得來,而是透過大量的考古、文獻、生物學等材料的詳細研究所得。這一週期與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與漢民族北上的週期若合符節。
這不難理解,當氣候變冷的時候,森林和草地都會減少,向南退縮,而沙漠或荒地則會增多,向南方擴充套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降水量的多少,植被的多少,也就意味著可以食用的植物及動物數量會受到影響。當氣候變冷,大自然的資源不足養活原來草原上的人口,就如同現在人們常說草原對於牲畜是有承載量的,其實,草原的資源對於人口來說,同樣也是有承載量問題的。
食物不夠,人們也就只好遷移,遷移的方向通常也只能是更溫暖,水草更多的南方。南方的漢民族或者已經漢化的少數民族在農耕時代其實也並不富裕,那片土地的承載量同樣是有限的,但北方民族面臨的是,不南下佔領漢文化的領地,就無法生存,會凍餓而死。漢民族則通常還有比較多的退路,這樣的情形,自然是遊牧民族更具侵略性。
還值得一提的是,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所處的惡劣氣候,往往形成了他們的民族性格,比如要在馬上打獵、放牧牛羊,人們熟悉射箭、駕馭馬匹,也習慣了殺戮牛羊,性格粗豪,不畏懼生死。而且因為他們生活在馬上,所以大多數時候,他們南下的時候,在戰鬥的時候,也比農耕民族更具速度和機動性。
反之,農耕民族安土重遷,心態保守,不敢冒險,而且不習慣作戰,戰爭的機動性也不如遊牧民族。兩相比較,就可以明白歷史上何以遊牧民族更具侵略性的問題。其實都是要吃飯給逼的。如果氣候變暖,通常北方是和睦相處的。
當然,雖然上面這麼說了一通,但實際上還是農耕民族在文化水準上要遠遠高過遊牧民族,組織的力量和人數也遠超遊牧民族,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漢文化同化了這些遊牧民族,也有比較少見的,比如元末明初,蒙古人退回大漠。但其實還是有相當多的蒙古人被同化為漢族了。
回覆列表
聽說南方的彝族和白族也曾經是遊牧民族,但因為戰爭遷移到了南方,而且剛才看評論有些人說南方少數民族沒有侵略漢地行為,我認為是不太懂歷史,南方民族也有過,只是被擊敗了。還有評論提到北方遊牧民族遇到氣候變化,什麼大冰期小冰期什麼的,這些肯定是對外侵略的誘因,但是我不認為是根本原因。我認為一個團體一旦強大了就有向外擴張的可能,包括漢民族,要不你看歷代王朝的版圖。而且女真人,後來的滿族人(有人說女真不是滿族祖先,這個不論),這滿族人是漁獵民族與遊牧無關,可一直具有較強的侵略性。究其根本,我個人覺得,一個團體,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周邊環境又充滿誘惑力,且不能對自己構成多大威脅,或者說自身已經沒可在乎的了,那為什麼不去爭取更大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