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濟愛好

    種姓制度是一個將人分級管理的制度,最初用於吠陀印度社會。它在古印度文字中經常提到。四個階級是婆羅門(祭司人),剎帝利(統治者,行政人員和戰士),工匠,商人,吠舍(商人和農民)和首陀羅(勞動階級)。還有第五種,作為這些人認為是完全其範圍之外,如部落人民和賤民。

    蒙古從來沒有佔領過印度,據說是因為印度天氣太熱了讓蒙古人很不適應,還有的說是中途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種叫角端的怪獸,所以才放棄攻列印度,

    蒙古人沒有改變當地人文化的能力,蒙古人攻佔了,阿拉伯地區,歐洲,中國這些國家的文化都沒有遭到破壞,蒙古人本身沒有什麼文明,沒有對文明國家的統治技術,所以他們基本不會改變所佔領國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所以就算攻佔了印度也不會改變他們的制度。

  • 2 # 穿越再現彼岸

    歷史上的莫臥兒王朝的建立者是巴布林,巴布林是帖木兒(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帝國創始人)的六世孫,1510年蒙古貴族巴布林已經佔領了印度北部,1526年佔領德里,擊敗多方聯軍,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全盛時期包括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的絕大部分,版圖非常大。(莫臥兒帝國圖)

    莫臥兒王朝有沒有改變印度的種姓制度?

    莫臥兒帝國在第三位皇帝阿克巴在位時達到鼎盛,領土擴張到原來的三倍,財富也隨之增加。阿克巴信奉穆斯林教,同時又是一個政治宗教改革家。(阿克巴大帝像,莫臥兒王朝最傑出的帝王)

    一、限制穆斯林高層的權利。這麼廣闊的領土,宗教信仰肯定不一樣,在印度地區人民主要信奉印度教。為了緩解穆斯林高層統治者對底層百姓的剝奪,阿克巴取消了穆斯林的人頭稅,不單單是印度區域。同時儘量收回穆斯林貴族的采邑,用工資的形式發放,防止穆斯林貴族大規模圈地佔地行為,一切為了帝國的穩定。

    二、“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阿克巴在征服印度原政權採用軍事打擊和懷柔政策兩種手段,免除他們的人頭稅,尊重印度教廟宇和他們的宗教習慣,不過也廢除了原來印度本地人的一些陋習。在政府機構內將印度教徒拉進來,共同統治原來印度人統治的區域。阿克巴對宗教保持著開放的態度,不一味打壓印度教以及信仰印度教的人民。

    三、宗教改革。在印度教中我們瞭解的是分為四大種姓制度,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個等級有著嚴格的社會分工,並且有嚴格的日常行為規範,不同階層之間不能相互通婚,吠舍和首陀羅要供養前面兩個等級,到現在印度教仍然保留有四個等級的劃分。(印度教種姓制度圖,每個等級來自大神的不同部位)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是相互衝突的,這個宗教矛盾不好調好,弄不好帝國就會分崩離析。阿克巴自己融合印度教、穆斯林教、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等宗教,搞了一個“丁-伊-伊拉黑”(聖教的意思)的宗教,不過僅僅限制於上層,沒有推行下去。對待印度教的一些陋習,比如寡婦殉葬、女性結婚的處夜權規定進行了廢除,印度教中的一些等級職業劃分和日常行為規範都發生了變化。

    莫臥兒王朝對印度教基本教義的種姓制度並沒有徹底改變,只是廢除了一部分陋習,等級制度主教義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印度承認莫臥兒王朝對印度的統治嗎?

    莫臥兒王朝到了19世紀時,衰落的很厲害,受到了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殖民者的侵略,1858年,印度成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英國女皇成了印度女皇,王朝滅亡。

    印度人是承認莫臥兒王朝的存在的,就如同我們看待元朝和清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國一樣的。不過也有激進這認為,莫臥兒王朝只不過是存在於印度西北的一個小國家,但不被國際社會認可的。

    莫臥兒王朝的高層是穆斯林,基層卻是印度教民眾,英國才得以輕易取代莫臥兒王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苗木三分栽、七分管,苗木人在七分管上應該如何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