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國土面積998.4萬平方公里,西半球最大、全球第二,人口3628萬(2016),當年GDP1.53萬億美元,預期壽命82.1歲。
早在2萬多年前,來自亞洲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穿越白令海峽,進入北美大陸。公元16世紀初,加拿大境內約有20萬土著人,大多數居住在東、西部的森林地區,以遊牧、半遊牧方式靠狩獵、採集、捕魚和一些農業活動為生。因紐特人到達美洲的時間要晚於印第安人,他們過著遊牧生活,以捕魚、獵捕海洋哺乳動物和馴鹿為生。
1497年,英華人發現紐芬蘭和沿海豐富的漁業資源。1534年,法國探險家卡蒂爾登陸加本土,他溯聖勞倫斯河而上,誤將易洛魁人所說的“村落”(亦有“棚屋”意)——“加拿大”理解為整個地區的名稱。葡萄牙探險家也認定它一片荒涼,留下與“加拿大”發音類似的“這兒什麼都沒有”之結語,加拿大由此得名。卡蒂爾來往三次,將該地命名為“新法蘭西”。1604年,另一Explorer尚普蘭代表法國國王在今天的新斯科舍建立北美首個法屬殖民地,1608年建立魁北克城,1642年建蒙特利爾並逐步發展為商貿中心,同期成立主營毛皮生意的新法蘭西公司,殖民開拓由此開始,移民人數從1640年240人增至1685年1萬,包括商人、士兵、官吏、教士,伐木者、農民和工匠等,尚普蘭作為開拓和領導者,堅持以正義和同情的原則建設北美殖民地,後被尊稱為“新法蘭西之父”。
作為當時歐洲封建主義的堡壘,法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主要是遏制英國在當地的擴張。法華人在策略上缺乏長遠打算,限制移民並採取限制西進——僅將皮毛生意侷限在蒙特利爾周圍三座城市的保守政策,在與英國的爭鬥中逐漸處於劣勢,後被英華人征服。1713年,烏得勒支條約下英、法瓜分北美,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紐芬蘭和新斯科舍及諸多權利。18世紀中期,法國在與英國的七年戰爭中敗北,根據1763年巴黎和約,它將“新法蘭西”拱手讓給英國,至此,法國勢力被徹底逐出北美,法裔居民權利受到魁北克法案的保護。美國獨立戰爭使得數萬親英分子遷移至加拿大,他們的到來徹底改變了當地原有法裔佔多數的人口結構。1791年,英國殖民政府制定憲法法案,以渥太華河為界,將魁北克地區一分為二,河西稱“上加拿大”(今安大略省),實用英語和英國政法制度,以東為“下加拿大”(現魁北克省),維持魁北克法案賦予法裔的各項權利,形成該國文化的二元性,“加拿大”自此正式獲得行政區劃含義。
1867年7月1日,加拿大立國憲法《英屬北美法案》生效,魁北克、安大略、新斯科舍與新不倫瑞克共同組成一個聯邦國家,稱作“加拿大自治領”,英屬北美殖民地時代宣告結束,該日成為加國慶日。1926年,加拿大取得外交主權。1931年,加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與英國議會平權。1982年,加拿大獲得立法、修憲的全部權力,英、加法律紐帶自此全部割斷,而英國仍為加拿大名義的宗主國,女王是加拿大國家元首。上述經歷決定了加拿大作為英、美/西方政策堅定追隨者的地位,它完整地參與第一、二次世界大戰,1949年作為創始國加入北約,1976年起成為西方七國集團成員國。1994年元旦參與的北美自貿區建成。
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加拿大國家身份特徵模糊,其原因在於以下幾方面:加民族成分複雜,英法兩大主體民族歷史上糾葛不斷;各族群移民文化背景參差不齊;歷史演進中文化基礎薄弱;國家內部地域主義和地域勢力強盛。1971年,時任總理老特魯多矢志解決該問題,多元文化政策呼之欲出,他在議會直言:沒有任何族群比其他族裔地位更優越,任何公民都是加拿大人,都應當被平等相待。他把加拿大形象地比作“多民族拼成的馬賽克鑲嵌畫”,承諾每一種血統的人——從土著部落到南美移民都享有同樣的尊重。
1988年,聯邦政府透過“多元文化法”,闡明多元文化的社會含義,堅信多元文化就是加拿大認同的實質,它開啟了加拿大從“雙語國家”通向多元文化國家的新路,成為移民國家同化模式之外的另一選擇。
加拿大國土面積998.4萬平方公里,西半球最大、全球第二,人口3628萬(2016),當年GDP1.53萬億美元,預期壽命82.1歲。
早在2萬多年前,來自亞洲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穿越白令海峽,進入北美大陸。公元16世紀初,加拿大境內約有20萬土著人,大多數居住在東、西部的森林地區,以遊牧、半遊牧方式靠狩獵、採集、捕魚和一些農業活動為生。因紐特人到達美洲的時間要晚於印第安人,他們過著遊牧生活,以捕魚、獵捕海洋哺乳動物和馴鹿為生。
1497年,英華人發現紐芬蘭和沿海豐富的漁業資源。1534年,法國探險家卡蒂爾登陸加本土,他溯聖勞倫斯河而上,誤將易洛魁人所說的“村落”(亦有“棚屋”意)——“加拿大”理解為整個地區的名稱。葡萄牙探險家也認定它一片荒涼,留下與“加拿大”發音類似的“這兒什麼都沒有”之結語,加拿大由此得名。卡蒂爾來往三次,將該地命名為“新法蘭西”。1604年,另一Explorer尚普蘭代表法國國王在今天的新斯科舍建立北美首個法屬殖民地,1608年建立魁北克城,1642年建蒙特利爾並逐步發展為商貿中心,同期成立主營毛皮生意的新法蘭西公司,殖民開拓由此開始,移民人數從1640年240人增至1685年1萬,包括商人、士兵、官吏、教士,伐木者、農民和工匠等,尚普蘭作為開拓和領導者,堅持以正義和同情的原則建設北美殖民地,後被尊稱為“新法蘭西之父”。
作為當時歐洲封建主義的堡壘,法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主要是遏制英國在當地的擴張。法華人在策略上缺乏長遠打算,限制移民並採取限制西進——僅將皮毛生意侷限在蒙特利爾周圍三座城市的保守政策,在與英國的爭鬥中逐漸處於劣勢,後被英華人征服。1713年,烏得勒支條約下英、法瓜分北美,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紐芬蘭和新斯科舍及諸多權利。18世紀中期,法國在與英國的七年戰爭中敗北,根據1763年巴黎和約,它將“新法蘭西”拱手讓給英國,至此,法國勢力被徹底逐出北美,法裔居民權利受到魁北克法案的保護。美國獨立戰爭使得數萬親英分子遷移至加拿大,他們的到來徹底改變了當地原有法裔佔多數的人口結構。1791年,英國殖民政府制定憲法法案,以渥太華河為界,將魁北克地區一分為二,河西稱“上加拿大”(今安大略省),實用英語和英國政法制度,以東為“下加拿大”(現魁北克省),維持魁北克法案賦予法裔的各項權利,形成該國文化的二元性,“加拿大”自此正式獲得行政區劃含義。
1867年7月1日,加拿大立國憲法《英屬北美法案》生效,魁北克、安大略、新斯科舍與新不倫瑞克共同組成一個聯邦國家,稱作“加拿大自治領”,英屬北美殖民地時代宣告結束,該日成為加國慶日。1926年,加拿大取得外交主權。1931年,加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與英國議會平權。1982年,加拿大獲得立法、修憲的全部權力,英、加法律紐帶自此全部割斷,而英國仍為加拿大名義的宗主國,女王是加拿大國家元首。上述經歷決定了加拿大作為英、美/西方政策堅定追隨者的地位,它完整地參與第一、二次世界大戰,1949年作為創始國加入北約,1976年起成為西方七國集團成員國。1994年元旦參與的北美自貿區建成。
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加拿大國家身份特徵模糊,其原因在於以下幾方面:加民族成分複雜,英法兩大主體民族歷史上糾葛不斷;各族群移民文化背景參差不齊;歷史演進中文化基礎薄弱;國家內部地域主義和地域勢力強盛。1971年,時任總理老特魯多矢志解決該問題,多元文化政策呼之欲出,他在議會直言:沒有任何族群比其他族裔地位更優越,任何公民都是加拿大人,都應當被平等相待。他把加拿大形象地比作“多民族拼成的馬賽克鑲嵌畫”,承諾每一種血統的人——從土著部落到南美移民都享有同樣的尊重。
1988年,聯邦政府透過“多元文化法”,闡明多元文化的社會含義,堅信多元文化就是加拿大認同的實質,它開啟了加拿大從“雙語國家”通向多元文化國家的新路,成為移民國家同化模式之外的另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