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蜀是做不到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他只能做到儘可能的讓內部勢力擰成一股繩,不搞內耗。
蜀漢政權分為三大塊,第一股是位於蜀漢政權權利最中樞的“荊州集團”,也就是劉備入川之前自己的嫡系班底。包括關張羽、張飛、諸葛亮等人。
荊州集團內部還有一個最原始的小集團,趙雲等人為代表的原始集團。這是劉備起家時的原班人馬,但是由於荊州勢力融入以後,這部分人就分裂融入了荊州集團,只有趙雲、簡雍等一少部分人。這裡也解釋了趙雲為何總是不受重用。
第二股是益州內部原班人馬和世族豪強,被稱為“益州集團”,主要有張松、法證等。
第三股是劉璋原有勢力,後來劉璋投降劉備,劉璋舊部投靠劉備以後,形成的“東州集團”,主要有李嚴等人。
蜀漢是荊州集團的人馬,打下四川以後建立的政權。荊州集團作為外來集團卻牢牢掌控著蜀漢政權最高的權力。
其次是劉璋舊部投降過來的東州勢力,他們牢牢掌握著蜀漢政權的第二級權力。
最後一級的權力被益州集團掌握。
我們看這種權力結構,不難感受到這種結構下三股勢力的矛盾。
外來的荊州集團,只有這股勢力是外部打入內部的,但是由於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中功勞甚高,所以,他們處於權力的巔峰。
劉璋歸降的東州集團,作為投降來的勢力,為了維持穩定,只能盡力安撫,而不能打壓,否則,會斷了以後其他人歸降的念想。
益州本土的益州集團,本來是益州的主人,歸到蜀漢政權下以後,卻變成了這片土地上的三流勢力。
荊州集團要維持並且壓制其他兩個集團。東州集團進不了蜀漢政權的權力核心。益州集團不滿自己的地位。這種矛盾是基本無法調和的。
劉備病死白帝城,諸葛亮、李嚴擔起了託孤重任。首要要做的就是穩定政權內部的各方勢力。
怎麼穩定呢?諸葛亮為了保證荊州集團的核心權力不被稀釋,首先就是打壓東州集團,奪取蜀中軍隊的各項權力,把東州集團勢力排擠出蜀漢權力核心,而打壓的主要物件就是李嚴。然後拉攏東州集團的其他人,繼續防範益州集團。
諸葛亮的想法是透過繼續加強荊州集團的勢力,拉攏東州集團,壓制益州集團,降低劉備去世而後主年幼對局勢的影響。
然而劉備去世以後,蜀漢內部的鬥爭越來越嚴重,分化瓦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內部矛盾無法透過權力的再分配做平衡的時候,諸葛亮利用“恢復漢室”的政治大旗,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對魏戰爭。
這叫透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因為戰端一開,整個政權面臨的就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內部鬥爭必須要讓位於統一戰爭。
只有對外戰爭才能讓不斷鬥爭的幾股勢力擰成一股繩。這也是為什麼蜀漢政權作為三國時期最弱小的政權,卻是最熱愛對外戰爭的政權的根本原因。
當然了,諸葛亮做這些是有很多心機和城府在裡面的,但我們依然要承認,諸葛亮是三國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依託一個弱小的國家,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忠於漢室,忠於先主後主,苦苦支撐蜀漢政權數十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一位偉人。
諸葛亮治蜀是做不到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他只能做到儘可能的讓內部勢力擰成一股繩,不搞內耗。
蜀漢內部勢力的構成蜀漢政權分為三大塊,第一股是位於蜀漢政權權利最中樞的“荊州集團”,也就是劉備入川之前自己的嫡系班底。包括關張羽、張飛、諸葛亮等人。
荊州集團內部還有一個最原始的小集團,趙雲等人為代表的原始集團。這是劉備起家時的原班人馬,但是由於荊州勢力融入以後,這部分人就分裂融入了荊州集團,只有趙雲、簡雍等一少部分人。這裡也解釋了趙雲為何總是不受重用。
第二股是益州內部原班人馬和世族豪強,被稱為“益州集團”,主要有張松、法證等。
第三股是劉璋原有勢力,後來劉璋投降劉備,劉璋舊部投靠劉備以後,形成的“東州集團”,主要有李嚴等人。
三股勢力的權力分佈蜀漢是荊州集團的人馬,打下四川以後建立的政權。荊州集團作為外來集團卻牢牢掌控著蜀漢政權最高的權力。
其次是劉璋舊部投降過來的東州勢力,他們牢牢掌握著蜀漢政權的第二級權力。
最後一級的權力被益州集團掌握。
這種權力結構引發的後果我們看這種權力結構,不難感受到這種結構下三股勢力的矛盾。
外來的荊州集團,只有這股勢力是外部打入內部的,但是由於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中功勞甚高,所以,他們處於權力的巔峰。
劉璋歸降的東州集團,作為投降來的勢力,為了維持穩定,只能盡力安撫,而不能打壓,否則,會斷了以後其他人歸降的念想。
益州本土的益州集團,本來是益州的主人,歸到蜀漢政權下以後,卻變成了這片土地上的三流勢力。
荊州集團要維持並且壓制其他兩個集團。東州集團進不了蜀漢政權的權力核心。益州集團不滿自己的地位。這種矛盾是基本無法調和的。
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劉備病死白帝城,諸葛亮、李嚴擔起了託孤重任。首要要做的就是穩定政權內部的各方勢力。
怎麼穩定呢?諸葛亮為了保證荊州集團的核心權力不被稀釋,首先就是打壓東州集團,奪取蜀中軍隊的各項權力,把東州集團勢力排擠出蜀漢權力核心,而打壓的主要物件就是李嚴。然後拉攏東州集團的其他人,繼續防範益州集團。
諸葛亮的想法是透過繼續加強荊州集團的勢力,拉攏東州集團,壓制益州集團,降低劉備去世而後主年幼對局勢的影響。
然而劉備去世以後,蜀漢內部的鬥爭越來越嚴重,分化瓦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內部矛盾無法透過權力的再分配做平衡的時候,諸葛亮利用“恢復漢室”的政治大旗,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對魏戰爭。
這叫透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因為戰端一開,整個政權面臨的就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內部鬥爭必須要讓位於統一戰爭。
只有對外戰爭才能讓不斷鬥爭的幾股勢力擰成一股繩。這也是為什麼蜀漢政權作為三國時期最弱小的政權,卻是最熱愛對外戰爭的政權的根本原因。
當然了,諸葛亮做這些是有很多心機和城府在裡面的,但我們依然要承認,諸葛亮是三國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依託一個弱小的國家,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忠於漢室,忠於先主後主,苦苦支撐蜀漢政權數十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一位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