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216961316

    謝邀。個人感覺二者在方向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孔子時代的儒據李澤厚老先生分析認為是從早期的巫史文化而來,孔子將其轉化為人們情感的需求,比如祭祖祭天並非單純透過儀式表達對神鬼的祈求,更多的是表達人的情感,對祖先的懷念,對天地的感激敬畏等,為“盡人道”。荀子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甚至和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相近,荀子認為天地存在是其自然存在,沒有意志,沒有善惡,並非人格神。

    孔子喜歡講仁,禮,荀子提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並不會因為教出兩個法家徒弟,就偏向法,實際上荀子一直認為禮為法之大本,孔荀二者在儒家本質思想上並沒有相悖,重禮教,講愛仁。

    孔子本身可能也是比較理想化的人物,其生活年代更近於先王,而且春秋時代或許也可以稱為禮教尚存,孔子追求境界更高的先王之道,荀子或許更務實,相比於顏回曾參那一派更追求內聖不同,其將儒家的經世濟用更進一層,這也比較符合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但最終仍然還是法后王。

    應該可以說,荀子是孔子思想優秀的繼承發展者,尤其是儒學的社會性功能得到很大的發展,或許儒學其他講求內聖派別會認為這是捨本求末,從現代社會來看,教化的社會功能應該是大於內聖影響力的。至於其兩位弟子,也確是攻乎異端了,荀子老人家自個也並不贊同的。

  • 2 # 楊朱學派

    荀子與孔子思想一脈相承。

    一、人性之善惡。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沒有給人性善惡下定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其目的都是透過教化,使人去惡從善。

    儒家經典《春秋左氏傳》是由孔子做經,左丘明和吳起做傳。《左傳》中,把人性之醜惡,血淋淋的展現給世人。荀子的性惡論,當受《左傳》啟發。

    二、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

    荀子稱,只有自己和仲弓,才是儒家思想的真正繼承者。荀子此言,雖過於絕對,不留餘地,但也絕非信口開河:

    荀子在《致士》篇中指出,在司法實踐中,一定要量刑恰當。若作不到量刑恰當。應“與其害善,不若利淫。”這一利與被告,疑罪從無的無罪推定論並非是荀子首創,而是源自孔子。

    孔子向弟子仲弓教授法治思想時,曾引用《尚書》之言:“大辟,疑,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其依據是“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續”,所以在審案時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主張,客觀上也體現了儒家對最基本人權——生命權的尊重。與法家“刑用於將過”的寧枉勿縱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法家無疑是法治的死敵。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 3 # 手機使用者5498255127

    孔子是(公元前551~前479年)。荀子是(公元前313年~前238年)。也就是說荀子是在孔子死後166年以後荀子才誕生,

    荀子是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但又在儒家思想基礎上,總結權衡利弊以後,發展並加以完善儒家的思想。古人云:“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千里之堤, 潰於蟻穴。”儒家思想自秦時非常笨重而又珍貴的竹簡書,被付之一炬之後,很多不利於獨裁的“辨證法思想”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其中荀子的“性惡論”《性惡篇》重要的哲學思想,明顯早於《聖經》原罪性惡哲學思想,要早300多年時間。而西方的現代文明進步(憲法、法律、人權宣言、科學技術、人文思想政治道德)無不源於《聖經》的哲學思想體系。

    而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朝代更迭頻繁,戰爭連年不斷,人民生靈慘遭塗炭,百姓一直為了溫飽而勞碌奔波,正是因為有了這個“人性本善”的謬論基礎,隱蓋了人性的是實真象。老百姓始終盼望著有明君和清官的出現,跪求仰望帝王施捨仁慈,結果總是令人大失所望。正是因為在人治的社會環境下,為什麼無法無天,道高一尺,魔高卻升高到一丈?正氣難以弘揚,邪氣淫風盛行。

    正是由於“性善論”缺乏質疑辨證法的精神。難怪西方哲學思想家說儒家思想缺乏辨證法思想。而中國的辨證法哲學思想只存在於佛教和道教的典籍當中,而且被認為是出世間法,不被世俗統治者治國理政所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蒜瓣蔥什麼時候種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