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旭照荷塘

    在《隋書·鐵勒傳》中是這樣記敘的:“鐵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種類最多..........康國北,傍阿得水(Atil,古突厥語“大河”的意思,即今伏爾加河),則有訶咥、曷昚、撥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蘇、拔也未、渴達等,有三萬許兵”。

    其中提到的“比干”部落(有的漢文古籍也作“比千”,中古漢語擬音:Pi"chen/Pi"kan),被認為就是西方人說的佩切涅格人,詳見張星烺(1881~1951)編注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第一冊第三章》,而持相反觀點的人則認為與鐵勒“比干/比千”部語音上對音的實則是裡海北部的”Bashkir“部,即今天的巴什基爾人(詳見芮傳明《康國北及阿得水地區鐵勒部落考—隋書鐵勒諸部探討之二》一書)。但芮傳明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因為有人認為巴什基爾人在漢文史籍中的名稱不是“比干/比千”,而是“貊歌息訖”部。

    據《舊唐書·回紇傳》記載:“有十一都督,本九姓部落:一曰藥羅葛,即可汗之姓;二曰胡咄葛;三曰咄羅勿;四曰貊歌息訖;五曰阿勿嘀;六曰葛薩;七曰斛嗢素;八曰藥勿葛;九曰奚耶勿”。

    “貊歌息訖”的突厥語擬音(Buqasqir 或 Bashqirt)與Bashkir(巴什基爾)的對音基本吻合,另外回紇內九部之一的葛薩部,就是後來遷移到東歐里海與黑海之間建立可薩汗國的可薩(哈扎爾)人,而與葛薩(可薩/哈扎爾)部比鄰的貊歌息訖部也可能與其一起遷往東歐,他們的後裔就是如今東歐里海西北的巴什基爾人。

    所以綜上分析,隋唐史籍中提到的鐵勒“比干/比千”部,才最有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史中的佩切涅格人。

    另外Victor Spinei(羅馬尼亞籍突厥學家)則認為,第一個可確定提到佩切涅格人的古代文獻是公元8世紀由回紇文轉譯的吐蕃文獻。該吐蕃文獻講述了Be-ča-nag(佩切涅格人)和Hor(烏護人Ouzes,即回紇人)之間的戰爭。最早提到佩切涅格人居住地是中亞的錫爾河(SyrDarya,古名“藥殺水”Jaxartes)沿岸。

    鐵勒的祖先是北狄,北狄的祖先是黃帝。《北狄列傳•鐵勒》記載:鐵勒是匈奴之別種,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稱為“敕勒”、“丁零”,北魏到隋唐時則稱為“鐵勒”。唐初,鐵勒由十餘部落組成,即:薛延陁、回紇、都播、骨得幹、多覽葛、拔野古、僕骨(僕固)、同羅、渾部、契苾、思結、阿跌、奚結、斛薛、白霫等部。其中實力較強的是薛延陁和回紇。《山海經·大荒西經》雲:“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傳承關係是:黃帝→北狄→匈奴→鐵勒→佩切涅格人。可見佩切涅格人與漢人同祖,都是黃帝的後裔。佩切涅格人和鐵勒人一樣是說突厥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通貨膨脹下,如何做好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