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這句話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點。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格物致知”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 按照朱熹在當時對理學的理解來看: 所謂“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講方法,深刻探究萬事萬物的本質,以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並且進而認識人倫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顯而易見,主要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科學之真”是可有可無的。 顯然,“格物致知”包括認知的方法和認知的目的兩層。就認知目的而言,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理論是有侷限的。 單就觀點:不求“科學之真”而言。就凸現了學說的侷限性。 我們必須求科學之真。但是朱熹的觀點就認知的方法而言,對我們的啟發還是頗多的:學習要腳踏實地,深入探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而進”,以達融會貫通。 附註:朱熹認知的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 2 # maimi32709

    只是去懂得道德的重要、善良,而不去追求科學的真實性。是諷刺人愚昧無知,不依科學為依據,盲目判斷事情的真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班上成績優異的兩個學生陷入早戀,班主任該如何教育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