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沓,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了。首先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生活節奏,來調整自己的心態。
現在社會科技快速發展,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生活節奏也被迫的不斷加快。面對激烈的競爭,人們確實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然而從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們應該放緩自己的身心狀態, 根據孩子自身的發展特點去教育他,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減少孩子的苦惱,緩減家庭矛盾。
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在以自己的生活節奏去影響孩子的腳步。比如早上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幾乎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類似“痛苦”經歷:孩子剛剛從被窩中爬起來,身體還處於一個清醒的過程中,但由於上學時間快到了,家長開始催促孩子,他們就開始反抗、哭鬧,然後不得不花時間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最終導致遲到,然後家長開始產生孩子不乖,孩子做事拖延的想法。
可是我們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的感覺嗎?絕大多數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快到了自己沒時間去體驗孩子的身心狀態。那麼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的情況,在我們小時候生活環境還比較慢的時代,你早上懶床,被人從被窩拉起來是什麼感覺。
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繪畫鍛鍊寫字時,很多家長都是教孩子幾遍就感覺不耐煩了,有時候會催促孩子去更快的掌握,甚至幫助他完成這個過程。這樣導致孩子更加沒有完整的體驗,有的孩子感覺媽媽總是做的比我好,增加對家長的依賴性,減少了對事物本身的探索慾望。這些情況不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更多是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孩子的生活節奏就是那樣,無法適應我們的節奏。如果我們強制干預,就會出現家庭問題。
孩子的學習角度來看,孩子必須保持一個較慢的節奏和平穩的情緒,這樣才能仔細地觀察並一點點地接納。如果沒有這樣的放鬆環境,孩子在壓力和緊張情緒之下,原來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會做不好,或變得很拖沓。
面對孩子的慢節奏,那家長應該怎麼做?
第一,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提前告訴孩子的要做的事情,同時一定要留出時間餘量。就算孩子在某方面可能很“快捷”,但考慮到各種未知的因素,留出一定的富裕時間就顯得必要了。這樣,當孩子有點“磨蹭”的時候,也不會耽誤做事。
第二,如果做事情時,提前用方法勾起孩子的興趣。興趣是孩子做事最直接的動力,當孩子感興趣的時候,他們就能更好的適應陌生的環境,也使某些技能可以得到超常發揮。
第三,家長需要仔細觀察孩子平時的生活節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自己的速度去做事。做父母的有責任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們按自己的節奏去做事。這樣才會為孩子培養良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四,安排事情儘量吻合孩子的時間週期。比如,孩子睏倦的時候,安排做一些孩子特別感興趣的事情,避免孩子受到困擾,甚至會因疲勞而脾氣暴躁,導致你的計劃泡湯。
第五,孩子的節奏是興趣的試金石。如果孩子對某些東西感興趣的時候,一定在節奏上有所體現,這也是家長髮現孩子興趣的好辦法。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不需要大量思考的,孩子會表現出快節奏,比如看到好吃的。而對於需要許多思維的,孩子就表現出慢節奏,這是孩子在摸索、研究、學習的過程,比如幼兒長時間地擺玩積木。
第六,要求孩子做事時,多以遊戲的方式引導。幼兒對遊戲是非常喜歡和敏感的,也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方式。所以,家長想提高孩子某方面的節奏,利用遊戲就可以使孩子有強烈的興趣,從而不自覺地加快節奏。比如,想讓孩子快點回家,可以我們騎馬比賽,看誰先到家。相信孩子會比你走著都快一倍。
第七,好習慣需要孩子的重複不斷的練習。如果孩子沒有自己的行為節奏,不可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以,當你理解和體會了孩子的生活節奏之後,家長應該學著與其找到一種平衡,而不是一味地煩惱和催促。其實,孩子節奏的緩慢,很多都是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過程,我們的催促並不能改變它,只能伴隨孩子的成長漸漸發展起來。如果家長不滿意孩子的節奏,採取催促、訓斥、強迫和暴力、物質獎勵和引誘、包辦等方法,都會造成各種不良後果。
孩子做事拖沓,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了。首先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生活節奏,來調整自己的心態。
現在社會科技快速發展,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生活節奏也被迫的不斷加快。面對激烈的競爭,人們確實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然而從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們應該放緩自己的身心狀態, 根據孩子自身的發展特點去教育他,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減少孩子的苦惱,緩減家庭矛盾。
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在以自己的生活節奏去影響孩子的腳步。比如早上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幾乎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類似“痛苦”經歷:孩子剛剛從被窩中爬起來,身體還處於一個清醒的過程中,但由於上學時間快到了,家長開始催促孩子,他們就開始反抗、哭鬧,然後不得不花時間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最終導致遲到,然後家長開始產生孩子不乖,孩子做事拖延的想法。
可是我們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的感覺嗎?絕大多數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快到了自己沒時間去體驗孩子的身心狀態。那麼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的情況,在我們小時候生活環境還比較慢的時代,你早上懶床,被人從被窩拉起來是什麼感覺。
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繪畫鍛鍊寫字時,很多家長都是教孩子幾遍就感覺不耐煩了,有時候會催促孩子去更快的掌握,甚至幫助他完成這個過程。這樣導致孩子更加沒有完整的體驗,有的孩子感覺媽媽總是做的比我好,增加對家長的依賴性,減少了對事物本身的探索慾望。這些情況不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更多是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孩子的生活節奏就是那樣,無法適應我們的節奏。如果我們強制干預,就會出現家庭問題。
孩子的學習角度來看,孩子必須保持一個較慢的節奏和平穩的情緒,這樣才能仔細地觀察並一點點地接納。如果沒有這樣的放鬆環境,孩子在壓力和緊張情緒之下,原來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會做不好,或變得很拖沓。
面對孩子的慢節奏,那家長應該怎麼做?
第一,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提前告訴孩子的要做的事情,同時一定要留出時間餘量。就算孩子在某方面可能很“快捷”,但考慮到各種未知的因素,留出一定的富裕時間就顯得必要了。這樣,當孩子有點“磨蹭”的時候,也不會耽誤做事。
第二,如果做事情時,提前用方法勾起孩子的興趣。興趣是孩子做事最直接的動力,當孩子感興趣的時候,他們就能更好的適應陌生的環境,也使某些技能可以得到超常發揮。
第三,家長需要仔細觀察孩子平時的生活節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自己的速度去做事。做父母的有責任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們按自己的節奏去做事。這樣才會為孩子培養良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四,安排事情儘量吻合孩子的時間週期。比如,孩子睏倦的時候,安排做一些孩子特別感興趣的事情,避免孩子受到困擾,甚至會因疲勞而脾氣暴躁,導致你的計劃泡湯。
第五,孩子的節奏是興趣的試金石。如果孩子對某些東西感興趣的時候,一定在節奏上有所體現,這也是家長髮現孩子興趣的好辦法。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不需要大量思考的,孩子會表現出快節奏,比如看到好吃的。而對於需要許多思維的,孩子就表現出慢節奏,這是孩子在摸索、研究、學習的過程,比如幼兒長時間地擺玩積木。
第六,要求孩子做事時,多以遊戲的方式引導。幼兒對遊戲是非常喜歡和敏感的,也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方式。所以,家長想提高孩子某方面的節奏,利用遊戲就可以使孩子有強烈的興趣,從而不自覺地加快節奏。比如,想讓孩子快點回家,可以我們騎馬比賽,看誰先到家。相信孩子會比你走著都快一倍。
第七,好習慣需要孩子的重複不斷的練習。如果孩子沒有自己的行為節奏,不可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以,當你理解和體會了孩子的生活節奏之後,家長應該學著與其找到一種平衡,而不是一味地煩惱和催促。其實,孩子節奏的緩慢,很多都是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過程,我們的催促並不能改變它,只能伴隨孩子的成長漸漸發展起來。如果家長不滿意孩子的節奏,採取催促、訓斥、強迫和暴力、物質獎勵和引誘、包辦等方法,都會造成各種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