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棄晚
-
2 # 雷叔雷語
新朝建立,會由官方回收熔鑄新錢發行,從“匯率”上來說理論上應該是利用銅錢的重量來操作的。
但在實際情況中前朝的錢確實是可以用的,比如說明朝時,宋錢就是可以用的(之所以不說元朝,因為元朝的法定貨幣是紙幣)。
這個銅錢,你不能把它當現在的紙幣來看,畢竟紙幣屬於信用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全靠官府的信用來支撐,一旦信用破產才會變成廢紙;銅錢就不一樣了,金屬貨幣是有價值的,即便改朝換代了,只要前朝的貨幣質量足夠好(也就是分量足,含銅量高)一樣堅挺,百姓一樣願意使用。
古代使用的銅錢,同我們現在用的紙幣是完全不同的。
紙幣本身就一張紙,本身價值的極低,完全靠發行它的政府來強制規定它的價值,一旦該政府倒了,那麼紙幣的價值就回到一張普通紙了。
但銅錢的價值不是靠政府強制規定的,因為銅本身就是有價值的物資,無論政府怎麼變換,銅還是銅的價值。
所以朝代變了但銅幣可以使用,新舊銅幣的價值比率就是銅幣重量的比。
如果還不能理解,想想我們現在的黃金,如果一金條上鑄了民國政府的印記,此金條就廢了?古代和現代以及全世界都能用。
以秦半兩為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統一了各國各地的文字,度量衡,貨幣,將六國混亂的貨幣統一為秦半兩。而後的漢朝用五銖錢取代了秦半兩,五銖錢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堅挺的貨幣之一,直到經歷了南北朝後才逐漸消失。但是秦半兩依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流通,三國時期還有人使用。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淵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算是確立了基本的法幣制度。
1、鑄錢機構“少府監”
歷代鑄幣的權力都收歸國家,唐代也不例外:當時規定,有私下盜鑄錢幣者,家口配沒,流放三千里。貨幣國定,還成立了專門的鑄錢機構,稱“少府監”。
“少府監”隸屬於尚書省下的工部,專門負責鑄錢,掌握百工技巧之政,管理織染、冶煉、互市、鑄錢等;在地方上,設“監各”一名,負責所在州府的工作,一般由地方的都督、磁石兼任。在當時,中央的少府監直接管理下轄的“十爐”,也對地方分散的爐口監管。
那麼,每年應該鑄造多少銅錢才算合適?這個不像今天,需要中央銀行計算GDP,然後確定相匹配的印錢數字,唐代造錢根本不管市場需要多少,而是看朝廷需要多少。
2、國家花錢的九大途徑
鑄造好的銅錢怎麼被投入市場的?很簡單,各部發放。
在唐代,國家要掙錢首先需要花錢,每一階段的貨幣流通都需要先從中央財政的消費支出開始,錢幣透過發放的方式進入市場後,除了積澱儲存下的錢,剩下的在透過賦稅方式回到國家手中,一般來說,唐代鑄錢投放市場是透過9個環節:
軍費、官員俸祿、宮廷費用、外事費用、土木建設、賑濟撫卹、宗教事務、收購借貸、賞賜大臣
3、重點來了
唐初盛行府兵制,各地自己養兵,花費不多。中唐後,實行募兵制,給養、軍餉要國家財政付費,軍費驟增。唐玄宗年間,各鎮兵馬49萬人,戰馬8萬匹,每年僅軍糧就需要190萬石,服裝費用1200萬匹,所需是1210萬貫銅錢,邊境用兵頻繁,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只能玩命鑄錢。
安史之亂後,政局動盪,戰亂不斷,唐德宗建中四年,士卒出兵費用特別高,很多人靠打仗發了橫財,國家一年的費用是1560萬貫,賦稅收入不堪其重。士兵們拿了餉銀,採購物資、生活所用,就轉換為市場購買力,進入民間。
再說官員俸祿,官員的俸祿僅次於軍費是財政第二大項,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發俸祿是實物加貨幣,包括祿米、職田、俸料錢、資課4種,俸料錢就是月俸和料錢,每月按時發放。
唐代官員的待遇不低,大曆中權臣月俸有至九千貫者,列郡刺史無論大小皆為千貫,而且還發給各項補貼費用,也一律摺合銅錢,唐晚期一品至三品官員的俸料錢增長了167倍,僅僅這一項當時每年就需要幾十萬貫,還不算正俸。
其他,比如宮廷的賞賜、宮殿的建設、寺廟的賞賜、外交費用等,也基本都屬於消費性支出,統統透過各級政權內府發放,被隨之流通入民間使用,最後再透過賦稅等形式回到官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