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指的是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體制,由於慣性和既得利益等因素,會讓制度不斷自我強化。在經濟學裡這個詞經常用來描述長期不發達的國家走不出經濟落後低效的怪圈。
舉一個例子:為了幫助最不發達國家脫貧以及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體系,世界貿易組織曾經有這樣的援助政策:發達國家可以在與符合條件的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進行貿易時,在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給這些經濟落後的國家更低的關稅,鼓勵他們大量出口,而受惠國可以選擇繼續保護自己國內的生產者,不須降低自己的壁壘。為了扶貧,貿不惜打破關稅必須“一視同仁”的原則,鼓勵政策性傾斜,甚至鼓勵直接捐助建設基礎設施。
這樣的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久而久之,很多發展中國家被這樣的優待給“寵壞了”,想要一直待在貧困標準裡,一直享受優待。從1971年被納入LDC清單,海地、尼泊爾、盧安達、烏干達等等地方至今一直留在名單上,未能脫貧。
不過,路徑依賴並非不可破。以南韓為例:1965年南韓還是一窮二白,人均GDP $108.7還不及非洲迦納($266.32)的一半,但是它主動提出拒絕援助金,倒逼自己升級,自力更生,三十年後發展成為能援助他國的發達國家。後來許多國際援助計劃都藉此反思是否會讓受惠方養成惡性依賴。
路徑依賴指的是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體制,由於慣性和既得利益等因素,會讓制度不斷自我強化。在經濟學裡這個詞經常用來描述長期不發達的國家走不出經濟落後低效的怪圈。
舉一個例子:為了幫助最不發達國家脫貧以及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體系,世界貿易組織曾經有這樣的援助政策:發達國家可以在與符合條件的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進行貿易時,在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給這些經濟落後的國家更低的關稅,鼓勵他們大量出口,而受惠國可以選擇繼續保護自己國內的生產者,不須降低自己的壁壘。為了扶貧,貿不惜打破關稅必須“一視同仁”的原則,鼓勵政策性傾斜,甚至鼓勵直接捐助建設基礎設施。
這樣的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久而久之,很多發展中國家被這樣的優待給“寵壞了”,想要一直待在貧困標準裡,一直享受優待。從1971年被納入LDC清單,海地、尼泊爾、盧安達、烏干達等等地方至今一直留在名單上,未能脫貧。
不過,路徑依賴並非不可破。以南韓為例:1965年南韓還是一窮二白,人均GDP $108.7還不及非洲迦納($266.32)的一半,但是它主動提出拒絕援助金,倒逼自己升級,自力更生,三十年後發展成為能援助他國的發達國家。後來許多國際援助計劃都藉此反思是否會讓受惠方養成惡性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