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幸福89410058

    答案要點:( 1 )滿足基本需要的發展戰略:這種戰略認為,發展經濟的目的是消除貧困, 提高生活水平, 而解決的方法一是直接向窮人提供適當的營養、保健服務、教育、衛生和供水設施; 二是加速經濟增長, 提高窮人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由於這種戰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際援助, 所以, 發展中國家擔心對本國主權造成侵害,為轉變經濟結構、實現工業化增加難度。這種發展戰略可能面臨兩難選擇: 一方面, 提供基本需要將導致資源從投資領域轉向消費領域, 妨礙經濟增長, 使得滿足基本需要戰略難以長期推行; 另一方面, 提供基本需要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 它和工業投資一樣是生產性的。不過, 滿足基本需要與工業化和加速結構變化之間, 存在著重要的互補性關係。滿足基本需要戰略和工業化戰略之間有必要, 也能夠同步實行。因此, 滿足基本需要戰略推行的程度, 取決於它與促進增長戰略的彼此協調程度。如果在可承受的基礎上滿足基本需要, 那麼對進行必要的有利於工業發展的生產結構轉變將有所幫助;如果安排恰當的基本需要戰略實現更平等的收入分配, 那麼也有助於工業化的發展。(2 )工業化優先戰略: 工業化優先戰略, 是依據工業化和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之間、工業化與總產量增長之間存在密切正向聯絡而提出的, 即所謂“製造業作為增長的發動機”原理。由於重工業是對於整個工業化裝備的支援, 實行工業化優先戰略的國家, 往往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這種發展戰略在工業化初期和以後的一段時期內, 需要農業部門付出較大的成本代價, 將農業的積累轉移給工業部門。這種情況能否維持, 能夠在多長時期內維持, 在各國是有差別的。(3) 平衡增長戰略: 訥克斯和羅森斯坦- 羅丹等提出一種平衡增長戰略。該戰略認為, 一個國家如果要成功地獲得經濟持續增長的局面, 就必須使各種工業同時得到發展。因為工業的發展取決於消費者的需求或消費情況。而供給方面的平衡增長又需要同時建立相應的工業來防止供給短缺現象。從整體化的角度來看, 還需要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之間的平衡。否則, 兩個部門間的貿易條件就會急劇變化而不利於工業, 導致經濟增長的停頓。“平衡增長戰略”有兩重性: 一方面, 它承認供給的不可分性和需求的互補性; 另一方面, 它強調達到工業和農業部門之間、資本品和消費品產業之間以及社會資本和直接生產活動之間的平衡的重要性。(4) 不平衡增長戰略: 赫希曼是不平衡增長模式和觀點的代表。

  • 2 # 東方雄雞3355

    從大的方面看,近兩百年來,西方經濟學家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危機,提出的戰略思路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針對社會貧富兩極分化而導致頻繁的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政治危機,提出建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放開資本市場,擴大中產階層,將無產者逐步轉變為有產者,最終使無產階級自然消失的戰略。

    二是針對資本主義市場化經濟導致相對生產過剩的週期性經濟危機,提出由政府運用稅收等經濟槓桿和市場經濟立法等措施,加強宏觀經濟調控、反壟斷、保護市場競爭等化解危機的戰略。

    三是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崛起和改革開放,對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市場壟斷可能造成的威脅,提出經濟科技封鎖、和平演變、協助經濟體制改革等軟硬兼施戰略,推行休克療法和漸進式私有化、市場化。

    四是針對資本主義經濟由產業資本壟斷髮展到金融寡頭壟斷而出現的金融危機,提出對內扶持製造業復興、發展實體經濟,對外實行貿易保護等戰略。

    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上述政治經濟危機,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早就看穿了,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性,只有透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徹底消滅資產階級和私有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那些經濟戰略,雖然對暫時緩解危機起了一定作用,有的對他中國產生了極壞效果(如蘇聯解體和經濟崩潰),但由於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基和本質缺陷,社會矛盾和危機無法避免再生,更不可能根本解決,最終必然走向經濟衰退、社會衰落、政治衰亡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隨禮的歷史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