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舟寒影

    銀行理財“飛單”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是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就是安全的,沒有風險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謬論。其實和其他網路平臺一樣,銀行也是一個平臺,除了賣自己生產的產品,還會幫別人賣,比如基金、保險、信託、黃金白銀等等。這些理財產品和銀行自營的性質完全不同,風險程度也相差甚遠。  我們經常聽說的銀行“飛單”事件,就是銀行員工為了獲得不菲的提成,內外勾結,私下向顧客銷售非銀行自營的、第三方機構銷售的理財產品,比如“存款變保單”事件。  飛單事件一旦敗露,客戶資金出現虧損時,銀行往往會以“理財經理個人行為”為由拒絕賠償,這時候,投資人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產品說明書中的發行方是不是銀行。此外,不要盲目相信理財經理,很多飛單事件就是理財經理“殺熟”,利用客戶對銀行和自己的信任,再用超高的投資收益率誘使投資人上當。  結構性理財產品  對於普通話投資人而言,買銀行理財不外乎是衝著安全、收益穩健才買的,但有一種銀行理財也會虧本,這種產品即為“結構性理財產品”。  為什麼說結構性產品“不靠譜”呢,那是因為它風險很大。結構性的理財產品往往和黃金、石油、股票、外匯、信貸等高風險標的掛鉤,所以投資風險是非常高的。此類產品的到期收益率與投資標的表現相掛鉤,投資者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取決於掛鉤的金融工具投資的收益大小。  這類產品收益率為一個區間,收益區間可以是從負值到一個較高的正值,比如-1%—8%,這就意味著投資者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同時也有虧本的可能。  結構性理財產品雖然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收益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很大,到期時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設計大多比較複雜,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識和對市場的判斷力。對於沒有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而言,應儘量迴避該類理財產品。

  • 2 # 夏米夢之居

    這個問題真的提得很有水平啊!中國經過這麼幾年的發展,資金方投資渠道各種各樣,產品也是多種多樣,但是產品大都是一種虛擬的,不是實物的,好像沒多少有設計創意的產品被投資的吧。

    1.最不靠譜的渠道-電商,產品嚴格來說是一個虛擬平臺。前段時間的電商熱,隨便弄一下就弄到上千萬的投資,燒完了,企業也沒了,剩下的電商平臺,也是打得頭破血流,基本也進入了市場淨化階段了,等待著最後的命運

    沒看到什麼創新的東西,大家就是比燒錢多少。一旦資金沒了,補貼沒了,漲價了,平臺也就沒了,因為你用哪種低價競爭的方式獲得的流量沒有忠實度,免費送,不要錢,超低價都玩這些東西,現在弄得有些買菜大媽到菜場買菜,掃個碼,款也不付就走人了,商家要收錢,還要吵,不是說掃碼免費送的嗎?讓商家難以何堪,哭笑不得

    2.最不靠譜的渠道-共享產物,這個還算好一點,至少能弄出個實物產品出來,總會解決一些生產廠家的生產問題,可是這些產品很多是不適用的,大批次資金進入,又是一連串的免費,補貼,超低價。誰還會去開發新的產品,符合消費者客觀需要的產品,一段時間資金的狂掃後,留下一堆垃圾等國家來處理

    3.最不靠譜的渠道-貸款,產品是人民幣。一連串的資金注入,高回報率的引誘下,網路貸款平臺就成功了,後面就是一連串的收集客戶資料和資訊,不管是隱私還是不隱私,都給你弄出來,自己需要的就留下,不需要的資訊給賣了。坑蒙拐騙的高利息,最後大都無法回收,兩頭吃的平臺最後,關門大吉,誰賺了誰虧了,都有套路。讓人民最信任的銀行,也是趁火打劫。無風險的狂擼一把。一把爛攤子扔給國家收拾,確實扛不住了,找個替死鬼頂著。

    咋就看不到實際產品的研發,用於市場推廣的資金呢?因為產品的研發投資,回報慢,利潤少,看不中啊。誰會去投資一個商品,打響一個品牌,需要花十幾年的時間,才能看到收益的專案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可依靠的人,到底要怎樣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