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老先僧

    少數民族統治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漢族統治的國家,一般大臣們在皇上面前只稱臣,自稱奴才的都是伺候皇室的太監,婢女之類的下人。滿族入關後,便出現了大臣們有的稱臣、有的稱奴才的奇特現象。而且隨之產生一句諺語——漢官盼稱奴才,旗官盼稱臣。

    此諺語,表面看頗有幾分醜化漢人的意思。其實在清朝,奴才並不是一個低階、下賤的稱呼。相反,它還算個褒義詞,有點得到皇上青睞的暗示。

    滿清皇宮中人們對皇帝的自稱大致如下:

    金字塔頂尖的有三個人,1、皇帝、2、太后、3、皇后。其中皇帝對太后自稱兒臣,皇后對皇帝和太后都自稱奴才,皇后以下的妃等對皇后自稱奴才。

    王公貴胄們,甭管你是世襲的鐵帽子王還是皇帝的老丈人,太后的親老爹。通通都要對皇帝、太后、皇后自稱奴才。

    由此可見,奴才這個自稱對滿清皇室屬於自家人稱謂,並且也很大眾化,旗人都在用。比如:和珅跟乾隆自稱奴才。

    說完奴才然後說臣。

    臣這個自稱是通用的,不分滿漢。但私底下,一般旗人是不敢稱自己為臣的,多是奴才自稱。漢族官員則不然,他們私底下面對皇帝也會稱自己為臣。這跟氣節無關,實際上是因為滿族的排外。奴才屬於自家人,旗人官員說奴才,無可厚非。你漢人官員如果也說奴才,搞得自己好像也是內部人似的。在滿清統治那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漢人不論官員還是百姓,其地位遠無法和滿人比。所以這個奴才,對於漢人官員來說,不是想用就用。你想卑躬屈膝,人家皇室不一定願意給你這份臉。

    所謂的漢官盼稱奴才,旗官盼稱臣。其實裡面隱藏著一個官員仕途問題。

    清朝,旗人要想也稱自己為臣,必須對國家有所貢獻或深得皇帝青睞。也就是官做大了,皇帝不再把你當下人看待。至於漢人,如果有天敢在皇帝面前稱呼自己為奴才,那麼很顯然,他已經完全打入了滿清內部,得到了皇帝的認同。說白了,也是官做大了,皇帝不再把你當異族看待。就像我們對待陌生人會非常客套,對待熟人就外號滿天飛。

    所以,《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朝上朝下,都自稱臣,就是因為他並未獲得乾隆足夠的認同和寵信。和珅這種朝上朝下都自稱奴才,如果按照實際,他其實早有資格自稱臣了。電視劇之所以沒有按照實際走,可能是在用藝術手法表現和珅作為曠世寵臣的心機。比如,咱就是皇上的一條狗,咱永遠都是一條狗之類的。

  • 2 # 如是史社

    魯迅在他的雜文《燈下漫筆》中,認為全部中國歷史只能分為兩個時代,一個叫做“欲做奴隸而不可得的時代”,另一個叫做“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唯獨滿清時期,出現了有意思的現象:做奴才的想稱臣,做臣子的欲做奴才。因為一開始,奴才和臣子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有有能力為主子效力的人,才能被提拔成“臣子”。

    “奴才”指侍奉主人的僕人,古已有之。在清朝,開始只有宮裡的太監、仕女稱自己是“奴才”。到雍正時期,這股風氣開始蔓延,家臣們都以“奴才”自稱。一來表示自己是主子的“忠犬”,二來顯得自己與主子親近——我是皇帝家裡出來的。

    雍正時期的年羹堯,雍正潛邸時的包衣奴才出身。後來做了封疆大吏,那麼囂張,也是對雍正自稱“奴才”。後來發展到所有王公大臣,對皇帝和後宮都自稱“奴才”,變成了邀寵獻媚的自稱。

    和珅出身滿人,官至一品,還領著數十個重要職務,是朝廷重臣。但他開口閉口必對乾隆自稱“奴才”,一方面表示自己出身就是滿洲正紅旗,世代侍奉大清,自己對乾隆那是無限忠誠;另一方面,放低身段來邀寵。

    講回紀曉嵐。不管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紀曉嵐,還是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肯定都不如和珅受乾隆寵信。所以電視劇裡,他是漢人出身,非包衣奴才,還是有些氣節的。“臣”像一個人站著說話,“奴才”等同一個人跪了,電視劇裡應該是為了刻畫人物而做了自稱上的區分。但其實,到乾隆時候,滿清已經沒有“臣”,只剩了“奴才”了。

    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非路上,中小豬場如何“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