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時間釀酒

    -1-

    其實很多朋友都有做計劃的習慣,我也不例外。每天都會堅持做計劃清單,遵循二八原則把事情按照重要性原則分類排序,優先完成具有挑戰性或者重要性的工作。

    每次計劃都看起來很“完美”,但執行起來就會暴露出很多問題,那些計劃外的事情總是讓自己措手不及,所以,一些朋友就開始產生放棄計劃的念頭了。

    這中間,其實就犯了3個錯誤。

    第一就是認為計劃不可調整。

    認為計劃一旦制定就得嚴格遵循,稍有違背就意味著計劃失敗。實則不然,計劃如同大綱,只是給了我們目標和方向,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最佳化調整,最好的做法就是一手鉛字,一手橡皮。

    計劃要有彈性,計劃不是死標準,我們計劃完成的衡量標準也不是死的,只要在某個區間範圍內就可以。

    第二是大家覺得做計劃浪費時間。

    針對這個問題我特意記錄了自己近一週早起做計劃的時間用量,以及每天睡前花在記錄和反思感悟的時間,統計的結果是每天花費12分鐘。比起無計劃下的浪費,這12分鐘絕對是價效比最高的時間投資。

    第三就是大家忽視了執行的重要性。

    計劃的目標是為了更好的為執行服務,但又有多少朋友沉迷於計劃的完善,卻忘了要有所行動。

    是,我承認,堅持很難,向上的過程很難,但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正是你吃了別人吃不了的苦,你成為了更好的自己,也超越了一幫人,正是因為你堅持了下來,所以你取得了更多的成績。

    當我認識到這點時,我是興奮的,拋開不可控的因素(運氣等等),向上的過程原來如此簡單,就是咬牙堅持。

    -2-

    除了上述總結的三個誤區,導致我們計劃完成率過低還包括制定者的過於樂觀。

    這是怎麼回事?

    你有沒有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完成計劃所用的時間都會多於計劃的時間。

    打個比方,我寫文,很多人以為寫一篇文章2個小時就足夠了。其實,拿本文來說,早晨六點半起床洗漱後就開始構思,我的習慣是用紙筆,等完成文章的框架已經用了1小時。

    確定好後開始碼字,一直從8:00到10:30。接著就是排版配圖需要半小時,再製作思維導圖又得10分鐘。

    中間起身活動,加上拖延浪費20分鐘。完成這篇文章一共耗時4小時30分鐘,這還不加上日常素材的記錄。

    因為對時間有了記錄,我知道自己寫文實際的花費,在下一次制定寫文任務時自然不會再列下2小時內完成的目標。

    如何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只有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摸索才能得出,才能最終形成自己對時間把控的認識。

    -3-

    1.讓未來變得可預期

    因為做計劃,我們在大腦中過了一遍未來的事情,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Madam Owl說,迷茫大概類似於大霧中行走,隱約看得見遠處的光亮,卻不知在走過去的途中是否會一腳踏空,落進缺了蓋子的下水道。於是亦步亦趨,反覆衡量;或者索性大路朝天,走了再說。

    而做計劃就如同把眼睛眯了一條縫,偷偷的窺探著未來,又如同濃霧中行走的我們打開了一束強光,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2.做計劃可以釋放焦慮。

    老媽總說自己晚上失眠,一躺下來腦子就忍不住想事,明天得去交電費,明天得和之前客戶進一步聯絡等等,事情很碎很雜,想到要辦的事情越多就越焦慮,越睡不著,最終形成惡性迴圈。

    而結果證明,第二天總是會忘記一些。這時候我便推薦老媽制定任務清單,晚上睡前寫下待辦清單,之後就告訴自己現在該做的能做的就是睡覺,我已經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寫了下來,現在我不應該再為此煩惱焦慮。

    3.做計劃可以潛意識對自己有所督促,提高效率。

    有一本書叫做《帕金森定律》,根據帕金森的調查發現:同樣一個人做同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也是巨大的。

    我們可以10分鐘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如果時間充裕,人們就會不自覺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專案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有計劃清單,並有效預估了完成時間的話,有一個人為的deadline就會督促制定者去完成,進而提高效率。

  • 2 # 春光照彬哥

    小編,今天謝謝你的邀請,前幾天介面不能寫字回答。我說的不一定正確,因為我是一個普通人,反正我沒有成功,我只是自制力還可以。建議你透過強化一個習慣來鍛鍊自己的自制力,小時候從書上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幾十年從不吸菸,始終牢牢記住不吸菸,反正我在很多事都能剋制自己。慾望少了,自制力就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用黃豆磨豆漿喂小龍蝦,一畝池塘需要多少斤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