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偽裝的觀點

    可能性不大,王允不過就是想要成為霍光那樣的權臣而已。雖然他的忠誠讓人看著那麼的彆扭,但是這彆扭並非來自於他要篡位,而是他想攔權。

  • 2 # 先農兆業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王允和司馬懿二人所處的政治環境和各人經歷比較相似,都是出身當時的名門望族,官宦世家。年輕時就步入仕途,在他們所處的紛亂的年代,可以過早得接受社會與人性的洗禮。他們又都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文韜武略之輩。在那種虎狼環伺,險象環生的政治環境下,他們都對各自的君主,進了臣子的本分,對維護皇權的統治盡職盡責。但二人的結局又大不一樣,一個死於政治鬥爭,一個可以頤享天年並且順利的把軍政大權過度給自己的子孫。或許這就是天命吧!

    王允出身東漢末年,輔佐三位帝王(靈帝、少帝獻帝),設計剷除董卓,對於維護東漢皇權統治,功不可沒。後來死於董卓舊部郭汜李傕之手,時年五十六歲。王允死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東漢獻帝失去了肱股之臣,頂梁之柱。歷史慢慢走向了三國時代。

    王允忠於漢朝皇權,倘若不死,至少可以延緩東漢步入三國的程序,歷史也將從此改變。

    司馬懿輔佐了魏國四代君主,託孤之重臣,是魏國後期掌控朝政的權臣。死時73歲,在古代算是高壽了。他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后,封其為晉宣帝。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會,王允成為‘’董卓第二‘’和‘’曹爽‘’的可能性更大。

    才不配位,造就了王允的悲劇,王允當個一州一郡的長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國權臣,王允無疑是能力不夠的。

    王允的悲劇就在於他處置董卓手下的方式不合理,董卓是被刺殺的,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王允與呂布聯合刺殺了董卓,之後又滅了董卓三族,攻破董卓的老巢郿塢,董卓雖死,但他留在關東的軍隊卻絲豪沒有損失。

    王允是如何對待董卓舊部的:先是想赦免,後來又反悔,並拒絕了董卓手下李傕、郭氾等人的請罪,既不澄清事態,又沒有辦法解決,坐等事態發展。

    然後就是謠言在董卓舊部西涼軍中流傳,說朝廷要殺掉所有涼州人,於是涼州兵在李傕、郭汜、賈詡的帶領建議下,被逼反起兵殺向長安,結果是呂布戰敗逃走,王允被殺,所有因殺董卓而受封的人全部被殺,皇帝都被李傕、郭汜控制。

    再看司馬懿是如何對待曹爽:司馬懿拉攏朝中重臣勸曹爽投降,許富貴、不殺生,曹爽不信司馬懿,可他相信司馬懿拉攏的朝中重臣蔣濟、尹大目、陳泰等人,蔣濟是四朝重臣,尹大目還是曹爽自己的親信,陳泰是陳群的兒子,曹爽於是投降了。

    不久,司馬懿以謀反罪將曹爽三族族滅,曹爽集團主要骨幹族滅,有曹爽的兄弟曹羲、曹訓,有曹爽的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等人,然後中下層骨幹全部赦免,司馬懿光殺人就殺了五千多人。

    王允和司馬懿都是以劣質實力面對優質實力的敵人,根本區別就在於兩人處事手法和政治水平不同,王允對於潛在威脅視而不見,司馬懿對於潛在威脅不擇手段,兩人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十個王允也比不上一個司馬懿。

    政治鬥爭不是作死就是我活,誰的心腸不夠狠,意志不夠堅決,手段不夠毒辣,行動不夠迅速,誰就是最後的犧牲者。

    政治鬥爭中還有一個原則,就是團結多數,打擊政敵,司馬懿政變只有三千私兵,實力弱的可憐,全國的兵權全部在曹爽手中,但司馬懿聯合了太后及朝中所有受曹爽排擠的重臣,引誘曹爽投降,然後族滅曹爽。

    王允在殺董卓之後,就開始居功自傲了,殺蔡邕,失士人之心,不聽呂布勸告分封功臣,失功臣之心,大肆分封自己親信擔任朝中官員,失朝廷之心,不願赦免西涼軍,失西涼之心,到最後就是孤家寡人,遲早敗亡的。

    沒有李傕和郭氾的反攻長安,王允也會死於朝廷的權力鬥爭,成為‘’董卓第二‘’或‘’曹爽‘’,雖然王允有‘’司馬懿‘’那樣的野心,但他沒有掌控國家,當權臣的能力,最後也只能成為悲劇。

    身居高位,卻沒有與高位相當的才能和道德,身握權力,卻不懂得如何創造政治權益,別說司馬懿,能比董卓和曹爽強,就已經不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上交大博導辱罵學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