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中的戰鬥機
-
2 # 狐說歷史
明朝的富有在於有其相對時代較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這些東西的對外貿易,為政權積累了巨大的財富。
但是,也因每個沉倫朝代的通病:官員過多、貪汙受賂、戰爭主持政權者昏庸,而浪費了大量銀錢。
這就是表面富貴內裡空。
-
3 # 老人與海
明朝的富和窮是出現在財富結構的不均衡上,統治集團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底層農民確面臨土地被兼併等等問題趨於貧困。在加上明朝末期全球氣候變冷的小冰川時代,造成糧食歉收,最終造成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王朝崩潰。
-
4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稅收決定一切,後期改革治標不治本
眾所周知,崇禎皇帝之所以會上吊,是因為折騰不起了。而之所以折騰不起了。是因為沒錢了。273年後,崇禎是為數不多因為皇家破產而倒閉的公司。
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中過程很複雜,我簡化下,差不多是這個樣子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開啟了新一輪的收稅政策。儘管朱元璋主張重農抑商,可在稅收上絕不含糊,以農業稅為主,並且直接廢除了元帝國建立的諸多對於商業稅收的政策。
朱元璋統治時期,整個帝國九成的稅收來自普通老百姓,剩下的一成稅收來自其他地方。最開始是沒問題的,因為朱元璋時期可收取的土地稅務達到850萬頃,要知道,康乾盛世的總稅收土地才640萬頃。所以單純地憑藉著土地稅收,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且方便省事。
明朝朱棣統治時期能夠修大運河、維修史書、五次攻打蒙古,最主要的底氣在於自家的土地足夠,稅收穩穩地。
與此同時,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的免稅政策,簡而言之:地方紳士、皇家貴族可以免稅。
於是,接下來的事情就很好玩了:土地越來越少,可收稅的土地也越來越少,到了崇禎年間總稅收土地才300萬頃。
地主或者惡霸相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自家土地掛號到皇家貴族,就可以省去一大筆的稅務。在之後三七分也好,四六分也好,自己終究能獲得不少好處。
儘管張居正實行了諸多改革,並且頗有成效,可隨著自己年老死去,之前的變法基本廢除了。伴隨著朱家後人越生越多,也就更難控制這種土地稅收問題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明代從朱元璋開始,到嘉靖皇帝為止,所收的稅務很少涉及到商業。
只有在張居正變法時期,商業稅收才佔到整個明朝稅務的四成,其餘時候都是農業稅頂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簡單演示下:
農業稅固定,國家開支加大,加收農業稅,土地兼併或者土地寄放在皇族,農業土地減少,農業稅減少,加收農業稅,土地兼併或者土地寄放在皇,加收農業稅......
經過兩百多年的折騰,土地是越來越少,窮人是越來越窮。
至於富人,還是有的,而且很多。江南沿海的經濟萌芽,直接刺激了市場的執行,富商絕大多數都富得流油。
可指望著這些貨在國家危難時期能救國救民,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回覆列表
按生產指來算,明朝相當富有。
當時明朝發達的農業手工業處於領先水平,不僅為國內商業活動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基礎,而且支援了強勁的海外貿易。明政府雖然實施過海禁,但在通海勢力的強大壓力下逐步放開海禁。中國在海外貿易上顯示出雄厚的實力。中國是當時東方海上貿易的重要角色。據統計,15世紀80年代,葡萄牙人每年把大約100萬度卡約合32000公斤白銀運到遠東,其中二分之一以上流入了中國。日本1599年—1637年間共輸出白銀5800萬兩,其中大部分流人中國。據統計,明朝中後期,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了中國。
關於窮這個說法,我覺得有幾種原因
1:冗員。拿糧不幹活的人很多
2:貪官多。正所謂富人越來越富 窮人越來越窮 明朝的藩王錢最多
3:對外作戰。對蒙古個部落的作戰,對滿洲人的作戰,抗倭,援助北韓對日作戰
4:明朝的皇帝也奇葩。明朝的皇帝中,有喜歡自己煉丹的,有喜歡做木匠的,有喜歡自己就攢金銀的,還有自己給自己封天下兵馬大元帥然後領軍出征的,這些做起來就是大筆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