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講,先來聊一聊窩量吧,我個人覺得冬季誘魚打窩,窩量宜少,後期視魚情調整。事實上除了大水域守大魚,一般的打窩思路都是宜少不宜多,冬季不是守巨物的季節,多數時候還是以釣釣鯽魚為主,畢竟淡水資源中鯽魚的溫度調節能力算強的。冬季的打窩的窩量相對其它季節應該酌情再減少,下在說說我的分析。
打窩的目的不用說,當然是誘魚,但是我們誘魚成窩之後,還要希望它們來吃我們魚鉤上的餌料,最終的目的是把魚釣上來。好,眾所周知,冬季魚的活性相對較低,食量也相對少,很多時候低溫情況下,甚至多天不進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半冬眠狀態。所以窩料的量一部分是要基於魚的食量,為什麼守大物要用整盆的窩料,不還是因為大魚的食量大?打少了,不夠吃,留不住魚。而冬季野釣鯽魚,鯽魚本身的食量就不大,加上低溫的影響,食量更小。如果我們打下較多的窩料,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1、突然的大量外來食物投入水中,會讓本身處於低活性的魚產生警覺,縱使窩料的味型擴散而至,卻不敢前來進食。鯽魚鯉魚進窩都有一個過程,一般都不會直接衝向窩心地帶,總是先在窩點周圍晃上幾圈,三翻四次的試探,感覺沒有危險,才逐漸停留下來吃窩料,這個特點,鯉魚比鯽魚更明顯,有時候甚至晃幾圈之後再也不來了。
2、魚的食量決定窩量,既然冬季魚的食量不大,那為什麼還要打較多的窩料呢。就算不考慮浪費,也是沒有必要的。
3、誘是為釣服務的,把魚誘進窩是讓其吃鉤上的餌料,而不是單純的餵魚。窩點裡窩料較多,一方面魚很容易吃飽,吃飽了當然就一走了之,另一方面較多的窩料下,釣餌就不顯眼,被魚發現的機率就低,導致魚只吃窩料而不吃釣餌,這樣誘魚的最終目的就是失敗的。
小結: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冬季打窩不宜多,能達到誘魚進窩的目的即可,如果是傳統釣可一次多打幾個窩,後期根據魚口情況,可少量追加。臺釣的話,靠每次鉤上脫落下的餌料足以養住魚窩。當然具體初始窩量需要適當的參考水深及當天的溫度。
題主這裡明確了是用餌料來誘魚,即便是一模一樣的餌料,這兩種方式的誘魚效果還是有區別的。首先是準度的問題,手撒肯定沒有拋竿準,而冬季誘魚窩料最好較為集中。多數時候,來覓食的魚密度不可能像暖季那麼大,本來就只有幾條魚過來,結果因為窩料而得太散開,魚的位置也就比較分散,肯定不利於垂釣。
其次是餌料散落在河底的狀態,這個更為重要。我沒有用水下攝像機拍過,但我在水杯裡試過,用力提起子線後,魚鉤上的餌料不是直接掉落,而是被鉤帶起一截高度,呈炸開之勢,然後再緩慢落下。餌團被提竿動作強行崩碎之後,成份較大的會第一時間著底,而一些輕質的或細小的成份,沉到底部的速度很慢。如果輔以一定的頻率節奏,那在水底一定的高度就會由這些霧化的成份形成一個立體的霧化帶,而且這些霧化物會加速味型的擴散,誘魚效率高。而用手把餌料捏成小球扔進水裡,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小餌球會直接落底,隨著時間的延長,會慢慢化開,平鋪在底層。
不過如果合理的將兩者結合,應該能起到正向的輔助作用。畢竟靠魚鉤下餌誘魚,需要時間來積累量,所以如果先將一定量(這裡還是宜少不宜多,但比鉤子上肯定多)的餌料利用長竿定點方式或捏在鉛墜上,餌料需要較小的水比,基本同幹散,這樣餌沒有吸足水份,到底後會因吸水脹開,一次性達到起始量,然後再正常的抽窩,兩者的誘魚效果可以做到疊加。
最後總結,冬季誘魚相對較難,所以,打窩需要有一個好的前提,那就是選擇適宜的釣點,這樣就人為的縮短了誘魚的距離,效率肯定大得多。打窩的原則是宜少不宜多,多打窩的缺點已經闡述。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講,先來聊一聊窩量吧,我個人覺得冬季誘魚打窩,窩量宜少,後期視魚情調整。事實上除了大水域守大魚,一般的打窩思路都是宜少不宜多,冬季不是守巨物的季節,多數時候還是以釣釣鯽魚為主,畢竟淡水資源中鯽魚的溫度調節能力算強的。冬季的打窩的窩量相對其它季節應該酌情再減少,下在說說我的分析。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打窩的目的,我們為什麼要打窩?另外冬季的打窩量為什麼要相對少一點?打窩的目的不用說,當然是誘魚,但是我們誘魚成窩之後,還要希望它們來吃我們魚鉤上的餌料,最終的目的是把魚釣上來。好,眾所周知,冬季魚的活性相對較低,食量也相對少,很多時候低溫情況下,甚至多天不進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半冬眠狀態。所以窩料的量一部分是要基於魚的食量,為什麼守大物要用整盆的窩料,不還是因為大魚的食量大?打少了,不夠吃,留不住魚。而冬季野釣鯽魚,鯽魚本身的食量就不大,加上低溫的影響,食量更小。如果我們打下較多的窩料,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1、突然的大量外來食物投入水中,會讓本身處於低活性的魚產生警覺,縱使窩料的味型擴散而至,卻不敢前來進食。鯽魚鯉魚進窩都有一個過程,一般都不會直接衝向窩心地帶,總是先在窩點周圍晃上幾圈,三翻四次的試探,感覺沒有危險,才逐漸停留下來吃窩料,這個特點,鯉魚比鯽魚更明顯,有時候甚至晃幾圈之後再也不來了。
2、魚的食量決定窩量,既然冬季魚的食量不大,那為什麼還要打較多的窩料呢。就算不考慮浪費,也是沒有必要的。
3、誘是為釣服務的,把魚誘進窩是讓其吃鉤上的餌料,而不是單純的餵魚。窩點裡窩料較多,一方面魚很容易吃飽,吃飽了當然就一走了之,另一方面較多的窩料下,釣餌就不顯眼,被魚發現的機率就低,導致魚只吃窩料而不吃釣餌,這樣誘魚的最終目的就是失敗的。
小結: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冬季打窩不宜多,能達到誘魚進窩的目的即可,如果是傳統釣可一次多打幾個窩,後期根據魚口情況,可少量追加。臺釣的話,靠每次鉤上脫落下的餌料足以養住魚窩。當然具體初始窩量需要適當的參考水深及當天的溫度。
釣竿抽餌打窩和餌料直接捏小顆撒進窩子裡,有何區別?題主這裡明確了是用餌料來誘魚,即便是一模一樣的餌料,這兩種方式的誘魚效果還是有區別的。首先是準度的問題,手撒肯定沒有拋竿準,而冬季誘魚窩料最好較為集中。多數時候,來覓食的魚密度不可能像暖季那麼大,本來就只有幾條魚過來,結果因為窩料而得太散開,魚的位置也就比較分散,肯定不利於垂釣。
其次是餌料散落在河底的狀態,這個更為重要。我沒有用水下攝像機拍過,但我在水杯裡試過,用力提起子線後,魚鉤上的餌料不是直接掉落,而是被鉤帶起一截高度,呈炸開之勢,然後再緩慢落下。餌團被提竿動作強行崩碎之後,成份較大的會第一時間著底,而一些輕質的或細小的成份,沉到底部的速度很慢。如果輔以一定的頻率節奏,那在水底一定的高度就會由這些霧化的成份形成一個立體的霧化帶,而且這些霧化物會加速味型的擴散,誘魚效率高。而用手把餌料捏成小球扔進水裡,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小餌球會直接落底,隨著時間的延長,會慢慢化開,平鋪在底層。
不過如果合理的將兩者結合,應該能起到正向的輔助作用。畢竟靠魚鉤下餌誘魚,需要時間來積累量,所以如果先將一定量(這裡還是宜少不宜多,但比鉤子上肯定多)的餌料利用長竿定點方式或捏在鉛墜上,餌料需要較小的水比,基本同幹散,這樣餌沒有吸足水份,到底後會因吸水脹開,一次性達到起始量,然後再正常的抽窩,兩者的誘魚效果可以做到疊加。
最後總結,冬季誘魚相對較難,所以,打窩需要有一個好的前提,那就是選擇適宜的釣點,這樣就人為的縮短了誘魚的距離,效率肯定大得多。打窩的原則是宜少不宜多,多打窩的缺點已經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