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甬城阿斌

    崇禎要殺魏忠賢,並非因為魏篡了多大的權,因為太監只是皇帝的家奴,要治罪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他要殺魏也不是因為魏犯了什麼十惡大罪,最主要的原因是東林黨當時屬清流,聲望很高,與宦官集團存在著權力之爭,拚命地說魏的壞話,而魏鎮壓東林黨確也手段殘酷,用酷刑虐殺了好多人,更被朝野目為奸惡之徒,再加上魏忠賢憑藉天啟信任,確實收受賄賂不少,在輿論影響下,崇禎只不過十七歲,不可能不對魏產生惡感,加上天啟信任魏確實超過了兄弟之情,也使他忌恨在心已久,所以他一登極就收拾魏忠賢,主要目的是為了收拾人心,其次也為了出一口妒忌鬱悶之氣,並不真正懂得誰是誰非。

    但崇禎這麼年輕,又從來沒有從過政,毫無經驗,又剛愎自用,任意殺戮,要他幹出什麼漂亮事來,那除非朱元璋或朱棣活轉來言傳身教了!

  • 2 # 路小輝

    崇禎(1628年-1644年),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是作為明朝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崇禎繼位時應該是17歲,當時魏忠賢的權利應該已經達到了頂峰,勢力已經遍佈朝野上下,宮廷內外,甚至威脅到了當時還未登機的崇禎的生命。

    個人感覺魏忠賢的權利給崇禎帝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有時候還會出現魏忠賢的話比崇禎帝的話還頂用,這對當時的封建王朝來說那是絕對不允許的。

    那麼崇禎帝除了殺掉魏忠賢還幹了哪些事情呢?個人覺得他啟用能臣,袁崇煥、祖大壽、洪承疇等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之後又出臺輕徭役,減賦稅的政策。要知道明朝末期的財政是非常緊張的,崇禎下的政策全被官員給中途截胡了,是老百姓得不到實惠,官員又太過貪婪。

    總之,崇禎在上位後做出了很多的改革措施,只可惜崇禎帝拿黨爭沒有一點辦法,在加上自己的剛愎自用,最終讓李自成的起義軍不斷壯大。

  • 3 # 森蟻聊史

    崇禎帝是一個極具悲情色彩的皇帝,從即位之初,就接手了燙手山芋般的大明王朝,雖有心勵精圖治,但也如石沉大海一般,卸起不了任何波瀾。

    公元1627年,滿目蒼夷的大明王朝,在風雨搖曳中前行了近三個世紀,早已如鬢髦的老者,步履前行。而此時的大明王朝,也迎來了它第16位的掌舵者朱由檢,是為崇禎帝。

    突如其來的皇位繼承,以及無奈的身份轉變,確實讓崇禎帝,一時之間有了點恍惚,但無奈命運的抉擇,也非他之所願,所以只能咬緊牙關,艱難地肩負起了帝王的責任。

    或許正如一些臣子所期待的一樣,崇禎帝在即位之初,也確實展現了他雷利風行的一面,尤其是他利用了迅雷的手段除去了閹黨之爭,更是讓渾濁的政局有了一絲清明。但自此之後,他也沒有特別的建樹,相反,還因此導致了各集團之間的權力失衡,從而讓文官勢力集團逐漸膨脹。

    正因如此,在後期的朝政上,也使得文官的勢力逐漸成為主導作用,從而再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崇禎帝的視聽。正因如此,崇禎帝也再沒有好的建樹了。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禎帝的性格確實有點獨斷專行,甚至還有點剛愎自用在裡面,可以說,最後造成難以覆收的局面,確實也離不開他自身的原因所在。

    正因如此,崇禎帝在明末的政局中,並沒有特別的建樹,相反還因急於求成,出現了一連串的政策失誤。如聽信讒言,誅殺了袁崇煥,徹底導致了北部邊防的失守,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腳步。同時還因自己的優柔寡斷,錯失了一次次扳回局面的好機會。

    “朕自登極一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朕雖德薄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喪心誤我,非朕之罪。每撫心自揣,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朕死無面目見二祖、列宗於地下。今朕去衣冠,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以報天下蒼生重徵濫斂之苦。若賊中有忠義豪傑之士,代朕將文官盡戮,武將全誅,甚勿傷朕百姓一人也。”

    或許是明朝的氣運已盡,所以才導致了一代帝王的悉數落寞。這是他的無奈,也是他的悲哀。我們很難去想象,在內憂外患之際,他的心情是多麼的複雜。正因如此,他才能寫下了如此悲壯的遺言。言畢,盡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薪15萬的資深工程師和不穩定的電商創業者,哪個更讓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