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獵叢集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⑥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南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⑧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陸游《遊山西村》 ⑨行道遲遲,載渴栽飢。——《詩經•采薇》 ⑩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1.《蜀道難》:李白在詩中描繪了古代的道路——棧道。棧道又名閣道,是古代人為了生活及戰爭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可見當時的交通是多麼的不方便。 2.《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驪山,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從這首詩來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馬,其交通設施是驛站。民間通訊主要靠專使騎著驛馬,一站一站送達。 3.《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從漢代以來,陽關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古代陸路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晁監(衡),即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入唐。仕於唐,並受玄宗皇帝重用。與李白,王維等交往頗深。753年,回國途中,遇狂風暴雨阻擋,重返唐,死於長安。雖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巨大進步(如船體比前加大,結構更加堅固,指南針、牽星術、航海圖以及季風助航普遍應用),航海活動進人了繁榮時期,但海上的風浪還是阻擋了晁監回國的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力量訓練中背部肌肉為什麼很難找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