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史記sj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

    孟子帶著仁政的理念,四處雲遊,最後被齊宣王拜為客卿。

    有一回,齊宣王向孟子請教治國理念。

    孟子問道:“大王您讓將士捨生忘死地四處交戰,莫非就為了打敗了別的國家,這樣做才能讓您感到痛快嗎?”

    齊宣王回答說,“不,對此我有什麼痛快的呢?我只不過想借此來,實現我最大的心願而已。”

    孟子又追問什麼才是齊宣王最大的心願?

    王笑而不言。

    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問:“是由於肥美甜美的食物不夠口腹享受嗎?

    輕軟暖和的衣服不夠身體穿著嗎?

    斑斕的色彩不夠眼睛鑑賞嗎?

    美好的音樂不夠耳朵傾聽嗎?

    擺佈的隨從不夠使喚嗎?

    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給,大王莫非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為這些。”

    孟子說:“哦,那麼我明白了。大王的最大願望是降服中國,稱雄於諸侯。

    可是,如果用你這種辦法去滿足你的慾望,就好像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肯定會徒勞無功的。”

    齊宣王驚問道:“事情真有這麼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爬到樹上去捉魚,頂多就是抓不到魚,還不至於有什麼禍害。如果想用武力來滿足自己稱霸天下的慾望,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招來禍患。”

    說完,孟子又舉例說明弱國不能與強國為敵,小國不能與大國為敵,齊國不能與天下為敵的道理,要宣王實行仁政。

    宣王最終聽從孟子的話了嗎?

    孟子有一次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託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捱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對這種朋友該怎麼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一個實行綱紀、掌管科罰的主官,卻連他本身的部屬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樣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末了,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身立命。你說這又該怎樣辦?"

    齊宣王看看本身的左右大臣,存心把話題扯到天邊去了。

    恰是“左顧而言他”的由來。

  • 2 # 閒話詩詞

    還真就是這個意思!

    “緣木求魚”這個成語原本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我們都知道,孟子一生推行仁政,反對不義之爭,這篇文章,就是他勸說齊宣王實施仁政的思想體現。

    在和齊王的談話中,孟子得知齊王的最大欲望就是:開疆拓土,使秦、楚都來朝貢,威臨天下而撫四方蠻夷。

    為了改變齊王的想法,孟子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意思就是:用你的方法(武力的手段),來達到你的目的(稱霸天下),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捕魚一樣。

    後來“緣木求魚”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做事的方法或方向不正確,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

  • 3 # 盛漢將軍

    緣木求魚,語出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緣,就是順著的意思;木:樹。沿著樹幹爬上樹去捉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勞而無功。好比水中撈月、竹籃打水結果一場空。

    緣木求魚”的成語大家都應該知道。但大家發現沒有,其實緣木求魚”去掉“緣”和“求”之後剩下了什麼?就是“木魚”。木魚是什麼?,是和尚唸經時敲打的一種響器,因為刻木為魚形,中空、敲打時能發出聲響,所以稱為木魚。和尚誦經之時用木錘敲擊木魚,便發出清脆的聲音,用以掌握誦經的節奏與調整音節。除此之外,另一個作用那就是“自警”。“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其道。”“自警”才是他們敲木魚的主題。木魚木魚,緣木求魚,提醒人要常常自我警醒,日三省吾身,找對努力方向,否則就是緣木求魚的結果,一切皆為夢幻泡影。由此可見佛教傳來中國時是在充分吸收了中國文化精髓後才導致發揚光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塗料中加多少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