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民間歷來都是清明,農曆七月十五及除夕三個節日為祭奠先人的日子,為什麼這幾年到處都說端午節也是個祭祀節日?不能說端午節快樂?但是卻從來沒有看見或聽說哪個人在端午節去祭奠先人?如果僅僅是因為祭奠屈原,那比屈原影響更大的如黃帝炎帝孔子等等等等的祭祀日怎麼沒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
7
回覆列表
  • 1 # 匯融文化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廣泛流傳的說法,端午節的由來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身汨羅江而來的。端午節舉辦龍舟賽,是因為屈子在投江後,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事實上,端午節的由來早於屈子投江之前。屈原身後400多年,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這點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 東漢末年應劭著 )的佚文可查。後來又過了二三百年,直接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和宗檁的《荊楚歲時記》。志怪小說,本就不可考究,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感人詩辭,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今日傳說之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也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 風土記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 歲時廣記 》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 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由上古時代 龍圖騰 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 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

    《 楚辭 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淮南子》載:“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這兩則文獻,均記載了古越人“文身象龍”的習慣,其實即是古越人對“龍圖騰”的原始信仰。

    據浙江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競渡用的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吳越是崇拜龍的,並認為他們是“龍子”。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 圖騰祭 ;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 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 艾節 、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 屈原日 、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月當五、五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 五月初五 ”,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

    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端午節為紀念屈原之說最為廣泛,但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於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無論紀念誰,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人們精神的寄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賽季的火箭隊,安東尼能夠勝任首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