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書後生
-
2 # 九龍山閑人
國風盛行的當下,真正意義上的迴歸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們還是要樂觀的心態去看待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流傳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經過沉積已經被很好的發現和保護下來,當然也有少部分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及時,以至逐漸消失,令人惋惜和痛心,
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傳承是中華民族的幸事,我們要把民族的文化瑰寶繼承和弘揚光大,不是停留在語言上和文字中,而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教育思想體系,普及到下一代,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流傳,這是我們自己固有文化,不應遺失,如果誰的手上失去了誰就是千古罪人,
國學教育已經由輕描淡寫的歷史時期,進入工筆重彩加大寫意的時代,
而今的國學上至白髮蒼蒼的老人,下至嚶嚶的幼兒都在以國學為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反應在所有的領域裡,
繪畫藝術,書法藝術,音樂藝術,文學藝術,手工藝製作工藝製作藝術,詩歌創作和散文創作藝術,中華武術藝術,以及近代衍生出來的攝影藝術,雕塑藝術,建築藝術,行為藝術,舞蹈表演藝術,電影藝術,服裝設計藝術,聲樂戲曲藝術,民族通俗藝術,地方民間表演藝術,食品包裝和各類重工,輕工產品的設計藝術,等等都符合我們對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所以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國學文化遺產保護與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關係越來越密切也就是關係重大,
當下的國風已經成為社會中的主題,體現在青少年兒童的教育系統中,課堂上,學時之外,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
3 # 一滴水1118
《國風,曲藝》華人能熱知國風為何物者,屈指可數,寥寥無幾,談何盛行。即使是在家象牙塔中修煉四載的辛辛學子,只要不是專修中國語言文字類,學習其它理工化醫科目的學子對國風一詞也知乏甚少,除非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有狂熱的喜愛。非我狂言,不信你可去鬧市中隨便詢問幾人,他們對《詩經》知多少。曲藝一詞,為何曲在前而藝在後,曲是一種韻文形勢,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行於元代,主要代表有巜元曲》受民間歌曲小調影響,雅俗共賞。藝是曲經人們經過各神形式提煉昇華而成,合為曲藝一詞。曲藝主要的表現形式有二人轉,北京評書,京韻大鼓,蘇州評彈,快板,天津時調,四川清音,相聲,及廣泛流傳於江浙滬地區的小熱昏,《十八摸》是傳統節目,老百姓個個踮腳引頸看得哈哈大笑,藝人代表有周立波,趙本山,但都是俗不可耐。從當下各省來看,對流流歪,拆東東的曲藝仍然抱有極大熱情地區有,東北三省,和西北邊緣地區。而且觀看人眾大都是六十五歲以上,沒上過幾年學的老年人群。青黃不接,己成不爭的事實,造成這一殘酷現象的原因諸多,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曲藝己成昨日黃花,花敗葉落無復回,螳臂當車枉徒勞。
-
4 # 大漠孤煙265
迴歸不了,文化土壤已經變了,現在所謂的國風都是不倫不類的,觀眾也沒有耐心真正靜下心來去欣賞,去研究,更多的是跟風,覺得這個流行,當這陣風過去之後,又有幾個人能堅守傳統?就好像現在有年輕人喜歡穿民國的學生裝,喜歡穿漢服,但總感覺不太對勁,因為整個人的氣質都變了,大環境也變了,我很惋惜傳統文化的沒落,也希望它能重新繁榮,但現實很殘酷,每個時代都有它契合的文化符號和就行元素,就像在清朝有人唱搖滾也很奇怪一樣
回覆列表
帶國字的分量很重,不是一般能撐起來的。
國風看上去比國學、國粹更加虛無縹緲。
很多的傳統之所以稱之為“優良傳統”,是因為有大量的人在用,在說,在聽,工作生活離不開。
還有很多傳統,用的人真的很少,看上去有點價值,那怎麼辦?以文化遺傳的頭銜出現,有的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有的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定的人群,撥點錢撐著。
還有一些,用的人少,價值還不大。只能湮沒在歷史中了。
戲劇,表演的形式程式化,節奏上還跟不太上現在的生活節奏,如果不是政府撐著,基本上挺難的。
雖然我也挺喜歡說書,要把人說住,坐下啦聽半個小時,真得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