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桌曆史
-
2 # 小南讀
隋朝總共有兩個首都,一個是隋文帝建設的大興城,後來的唐長安城,另一個是隋煬帝楊廣建設的東都洛陽,而這兩個都城都是有宇文愷設計主持建設的。
這兩個城市都是隋唐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文帝代周以後,因漢長安城久經戰亂,破敗不堪且城市規模早已難容人口爆發,故在長安東南之處選地建城,建成之後因隋文帝曾被封為大興公,故新城以大興為名。
隋王朝的建立與滅亡都與關隴門閥息息相關,整個王朝的政治核心就是為關隴門閥所掌控,楊家本身也是關隴貴族,大興城的建立,都城的遷移,肯定是以關隴貴族的遷移為主體。當時的關隴門閥的勢力盤根錯節,其之遷移肯定也帶著無數附屬之人的遷移。這個過程甚至不需要跟後來的明移民那般艱辛,路程不長,耗費並沒有那麼恐怖,不似明成祖遷江南之富戶往北京城,隋文帝甚至不用刻意下令百姓富戶跟隨,因為那個時代是門閥的時代,門閥遷移,附屬之民也是遷移。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為了加強皇權,削弱關隴門閥的影響,又讓宇文愷建設東都洛陽,也是用的同樣的辦法,分遷大興城之貴族前往洛陽,雖然興建東都耗費極大,但也分化了關隴貴族,使之不能在連成一片威脅皇權。
-
3 # 冰凍小胖子丶
隋朝,作為中國一個重要的王朝,雖然只有短短36年的生命,經歷了兩任統治者,卻有兩個都城——隋文帝時期的大興城(唐代的長安)、隋煬帝時期建設的東都洛陽。大興城和洛陽都是當時有名的建築工程大家——宇文凱主持建設的。
宇文凱
隋煬帝遷都洛陽。首先隋朝自認為是正統的漢文化民族,而在東周和東漢都以洛陽為都,他們都是漢文化民族,在當時代表著正統。而以後的200多年裡洛陽長期淪於“異族”之手。為表示隋也是正統的漢文化掌權的朝代,隋文帝著手建設新都。其二,大興城位於關中地區,難以由此遏制東部的反抗力量,洛陽位於中部平原地區能夠很好的起到控制全國的作用,而且水陸運輸及其方便在當時,也是儲藏和轉運貢糧的要地。第三,隋文帝時期,朝廷內官員大部分都是關中地區與楊堅一起同意中國的那一批人。都是關中有勢力的人,而南方人卻很少,雖然當時有了科舉制,但是能真正做到百姓依靠科舉制而平步青雲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隋煬帝為了限制關中地區的勢力,發展南方勢力,從而使權利更加集中到自己身上於是決定建設東都,於607年遷都洛陽。
新都竣工時,隋煬帝將原來州治的居民以及“數萬”戶富商和商人遷入以充實新都。後來又命河南諸州輸送工匠家庭至洛陽居住,這樣可利用的技工人數就翻了一番,而洛陽的百姓也就多了起來。至於所選的富戶,有一些則是經過官方調查隋朝的忠實擁戴者,有一些則是自己主動遷往新都畢竟天子所在的地方往往都是整個王朝最繁華的地方。諸州所輸送的工匠家庭這是為了洛陽能夠更好的建設發展下去,以後的建設還是需要他們的。由於大興城與洛陽的距離不算十分遙遠,這次的人口遷移沒有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隨後洛陽遍成為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回覆列表
回答下樓主的問題。
不止是隋朝,很多朝代遷都或者開國的時候都會從其他地方抽調人口到首都。特別是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這個時候政權動盪,各個政權的建都之地也不一樣,尤其是北方。南方主要就是健康,北方主要是長安、洛陽、鄴都、晉陽等。
為了讓都城的經濟、文化快速繁榮起來,最快的方法就是增加人口。
這裡就涉及到您提到的問題,到底遷移什麼人去都城。隋朝是結束南北朝亂世的國家,以長安為都城。為了增加首都的影響力,首先需要讓自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遷移到長安,尤其是收復陳國之後,會把南方的世家大族遷移過去,一是增加文化與地位上的影響力,二是便於控制世家大族。當然也會重用這些世家大族有能力的人才。其次就是鉅商大賈,作為商人都有趨利性,一般只要世道穩定,商人都會在經濟發達的地方做生意。再次就是遷移一些普通百姓。隋朝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可以把屬於國家的土地分給遷移過來的百姓,用於剝削。
主要是以上三個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