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嬴政

    先說古代的弓箭的威力,近距離射出的箭的確有很大殺傷力,而且射中的是張遼的腰部,這也是人體的要害部位,很多臟器都在腰部,所以非常危險,並且古代的弓箭大多被餵了毒的,像關雲長中的就是毒箭,不但能利用弓箭的貫穿力殺傷人體,還可以依靠毒藥,對人體的毒害作用,加大殺傷作用。

    即使沒有喂毒的弓箭也會做一些特殊處理,古代戰爭中,交戰雙方士兵會在箭簇上澆上金汁——也就是大便,這樣就等於是給箭簇下了毒藥。在那個抗生素還沒有問世的時代,外傷的傷口被感染是致命的。

    所以,在演義中如果當時張遼中了射中腰的毒箭的話,肯定是必死無疑。但是,歷史上的張遼並沒有這樣的經歷,也就是說丁奉沒有射張遼,張遼也沒有因此而死。

    而張遼病情稍好就回到防地,還打敗了東吳呂範,之後就病死了,可見張遼不是丁奉射殺的。

    再看丁奉,他是個少年將軍,在這一點上很像張遼,依靠自己的勇敢和不怕死的精神,丁奉一刀一槍的博取著自己的功名,先後跟隨甘寧、陸遜、潘璋等東吳大將轉戰南北。

    他的一生中比較著名的就是雪中奮短兵,在大雪的天氣裡,帶領三千人,離開大部隊,依靠短刀和曹魏的軍隊展開激烈的肉搏戰,這樣的氣概真是驚天地泣鬼神,想象一下那個場景都震懾人心。

    大雪飄舞,三千人在丁奉的激勵下,甩掉頭盔,脫去鎧甲,揮舞著明晃晃的大刀,飛奔向曹魏的軍隊,見人就砍,所向披靡,曹魏軍隊在這狂風般軍隊的進攻面前驚慌失措,四處亂竄,這些手持白刃的東吳兵,如同削瓜切菜一般趕殺著如喪家之犬一般逃命的曹魏軍隊,不一時,大獲全勝,這場景真是震撼人心。

    丁奉因為此戰有功,被封為滅寇將軍、都鄉侯。除了決戰疆場,丁奉還能輔佐皇帝斬除奸佞。孫休繼位以後被孫琳壓制,孫琳權傾朝野,漸漸顯露出尾大不掉的勢頭,於是皇帝孫休決定除掉孫琳,於是和丁奉商議採取果斷措施。

    丁奉權勢越來越大難免驕傲,引來了讒言。所以,丁奉死後,孫皓並沒有放過他的兒子丁溫,以丁奉北伐失利的責任殺了丁溫。其實還是官場鬥爭的結果,丁溫自己也犯了功高震主的過錯。

  • 2 # 歷史紅塵

    張遼是曹操手下的大將,之所以被丁奉一戰斬殺,後來還是要拜曹丕所賜

    由於曹丕急於求成,建功心切,和張遼前去討伐東吳,卻不料東吳早早設下埋伏,當然為了保護曹丕能夠全身而退,張遼自然也是以命相抵,就在逃亡過程當中,被丁奉的一箭射中腰,也就此殞命沙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然而故事的真相果真如此嗎?歷史終究是歷史,而小說則就不一樣了

    兩者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務實,後者則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免不了有誇張,故弄玄虛的嫌疑,儘管也是基於正史創作的藝術作品,但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出入。

    儘管後來生了重病,但還是讓孫權心中久久不能釋懷

    公元222年,前方戰事告急,無奈之下,張遼不得不抱病出徵,儘管最終擊敗了東吳將領呂範,但是也由於自己日益嚴重的病情,最終活活病死在江都。所以丁奉一戰斬殺張遼,大家當玩笑話看看就好,切勿當真。

    年少有為的他,屢次建立功勳,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公元252年,正值東興之戰期間,對於當時魏軍的進犯,造成了極大的狙擊,當然他不僅有著領兵作戰的才能,在整個政治鬥爭中也煩的遊刃有餘,當時吳國有一位名叫孫綝的大將軍,也算是當朝宰相,位高權重,但是丁奉硬是用計謀將其扳倒剷除,後來他成功上位當上大將軍。

    丁奉這一生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算是善終

    由於其生辰年月不詳,我們只能夠從他的經歷的君主推斷,前前後後共侍奉了4位君主,作為三國那段史實的重要見證人,這一生基本上涵蓋了三國興衰存亡史,他這一生的大事件,除了雪中奮短兵,大敗魏軍,還包括解救壽春,謀殺權臣,和淮南爭鋒等經典案例。

    由於丁奉的聰明才智,再加上其過人的領兵作戰能力,居功至偉

    不僅為自己謀求了極高的地位,而且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有句話就是他這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崇則無伴!”,正是由於丁奉居功至偉,所以也進一步導致他身邊沒有眾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漸漸的也就被人詆譭彈劾。

    一生勞苦功高的丁奉,儘管最終得以善終,但是他的兒子卻遭了殃,正是由於他去世之前的戰略決策性失誤,僅僅就是因為北伐之時,他與人商議撤軍的計劃,自此也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為了追究責任,面對已經去世的丁奉,不得已只得牽連他兒子,讓兒子頂了罪,當然家屬們也跟著受盡了屈辱。

  • 3 # 魏青衣

    東吳名將丁奉是如何一戰斬殺張遼的?那是羅貫中用腦子想出來的。

    張遼威震逍遙津

    赤壁戰後,曹操大軍敗退,而就在這時候,北方的要地也是不能不守的,曹操就將魏吳交界之地交付給了張遼,希望足智多謀的張遼能夠抵禦孫吳的進攻。

    張遼的率領精銳不足千人力戰十萬東吳精銳,最終挫了敵軍銳氣,戰局果不其然,張遼將合肥守下下來,自此一戰成名。

    張遼絕對不是一個有勇無謀之輩,而在演義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描寫: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然而事實上張遼殺丁奉更是杜撰出來的

    演義只是小說,當故事看看就行了,裡面的很多情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正史上的張遼,曾經駐守雍丘,而就是這時候張遼突然身染惡疾,當時的張遼其實很受曹丕重視,曹丕還專門把他接到自己的身邊養傷,只不過傷害沒養好,前線告急,東吳大軍再起波瀾,張遼只好帶病出戰,張遼雖然屢次擊敗東吳大軍,但是病情卻是愈發嚴重,最終更是在江都病逝。

    丁奉的結局

    丁奉雖然是東吳肱骨之臣,繼承了周瑜呂蒙的遺願,成為了三國中期東吳勢力的柱臣,多次抵禦魏軍進犯,保了東吳一時無憂,可是丁奉的結局卻不太好。

    丁奉在271年逝世,而他逝世以後,卻被東吳之主孫皓將其後人殺害,家屬全部流放,丁奉雖然為了東吳貢獻出了自己的綿薄之力,但東吳最終卻並沒有給他相應的待遇,可悲!

  • 4 # 戰國君

    我這麼說可能有答非所問的嫌疑,不過歷史上張遼確實是病死,也可以理解成過勞死。不過畢竟文遠一代名將,我覺得還是尊重史實去了解。

    建安二十四年年末,已過中年的張遼在緊急救援襄樊的過程中,遭暴雨澆淋以至感染風寒 ——古代的醫療條件低下根本挽救不了張遼的性命:張遼得病後只能依靠早年已練就的過硬 的身體素質勉強撐持,由於張遼乃前線指揮官要肯定為國征伐,在魏文帝曹丕黃初三年,曹 丕發動三路伐吳,但風寒早已深入體內的張遼根本受不了顛簸行軍以致病故任上………… 張遼病情 詳情見諸傳 《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秋,大霖雨, 《三國志。魏書。溫恢傳》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 憂,而畏徵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 於是有樊城之事。詔書召潛及豫州刺史呂貢等,潛等緩之。恢密語潛曰:“此必襄陽之急欲 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素知王意,後召前至,卿 《三國志。魏書。張遼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孫權複稱藩。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曄將太醫視疾,虎賁 問訊息,道路相屬。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 食。疾小差,還屯。(魏文帝曹丕黃初三年)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 遂薨於江都。

    綜上,張遼是常年打仗,都沒有好好養病,以至於小病成了大病,身體慢慢惡化。

  • 5 # 西堤君讀文史

    在《三國演義》裡,張遼最後一次出戰的時候,曹操已經死了,此時曹丕篡位漢獻帝,做了魏朝皇帝,正在策劃著搞東吳的孫權。

    在此之前,曹操屢次征討孫權,都失敗了,包括最有名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打敗,當然,由於當時三國鼎立,魏國勢力最大,孫權也多次向魏國稱臣,這都是碧眼兒孫權的權宜之計而已,孫權稱臣過不了多久,又開始自立,反反覆覆,搞得曹丕大怒,於是曹丕御駕親征孫權。

    在這次征討過程中,孫權故技重施,再次使用火攻,打得曹丕大敗,甚至東吳的軍隊,把曹丕的龍舟趕到了淮河裡,放火燒船,嚇得曹丕趕緊坐小舟逃上了幹岸,然而,幹岸上,東吳早有一隊人馬埋伏,就是東吳丁奉的人馬。

    張遼在岸上一看,曹丕要完,趕緊帶著自己的人馬來救援,結果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好徐晃帶人趕來,把張遼和曹丕都給救走了。

    在歷史上,張遼的死,跟《三國演義》出入很大,他是得病死的,畢竟年紀不小了,又連年征戰,而不是中了暗箭死的,更不是被丁奉在戰場上斬殺的。

    歷史上,張遼後期,曹操也是死了,曹丕篡位當了皇帝,也是正在對付孫權。

    為了對付孫權,曹操和曹丕父子的策略是一致的,就是在長江中部重點防禦孫權渡江,其戰略核心城市都是安徽合肥,當年曹操在的時候,派去守合肥的大將就是張遼,曹丕篡位以後,仍舊沿用張遼駐守合肥。

    不過此時老將張遼已經生病了,曹丕還把他接到洛陽去養病,還親自探望他。

    在此期間,雙方沒在合肥附近打過什麼大戰,更多的是外交上的角力,其實就是孫權一會稱臣,一會不稱臣,頗有玩弄曹丕的意味,然而背地裡,孫權卻搞花花腸子,妄圖在長江東部給曹丕來個出其不意。

    當時長江沿線幾大城市,西部有荊州等,被孫權佔據,中部合肥在曹魏手裡,東部長江沿岸,北部是曹魏佔據,比如揚州,泰州,合肥和揚州泰州的中間就是南京,是孫權的老窩。

    孫權的意圖被曹丕識破,於是曹丕趕緊派張遼和曹休帶人去東部的江蘇泰州,防止孫權在長江東部偷渡。果然,孫權派手下大將呂範渡江偷襲泰州等地,老將張遼和其他曹魏將領早有準備,打敗了呂範。

    孫權早就知道張遼的厲害,畢竟當年曹操還在的時候,孫權帶領十萬大軍去攻打合肥,結果被張遼八百人給打敗了,孫權還差點被張遼生擒,所以孫權一直告誡手下的人,你們做事一定要小心謹慎啊,對面的人可是張遼。然而,告誡了也沒用,呂範還是敗在了張遼手上。

    至於丁奉,他跟張遼算不得同輩的人,張遼死的時候,丁奉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將,他跟張遼差了得幾十歲,說起來,他有可能比陸遜都小一輩,畢竟陸遜威震天下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偏將軍。

    丁奉在東吳受到重用時,孫權都死了,孫權的小兒子孫亮繼位,慢慢的,丁奉屢立戰功,頗有點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意思,丁奉在東吳也成了有名的戰將之一。

    後來,丁奉把孫亮又熬死了,孫亮死了,孫亮的哥哥孫休繼位,丁奉又把孫休熬死了。孫休死了,孫權的長孫孫皓繼位。

    在另一邊,司馬昭篡位建立了西晉,蜀國也亡了,丁奉打完曹魏開始打西晉,結果打了敗仗,受到了孫皓的懲罰,然後丁奉三年後去世,大概率是這三年不受重用鬱鬱而終。

    在歷史上,丁奉太年輕,沒對上過三國前期什麼猛將。三國演義讓他發冷箭幹掉張遼,算是給他臉上貼近了。

  • 6 # 奕天讀歷史

    丁奉與張遼均是三國名將,相較而言,張遼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名氣更大。唐宋年間,張遼還被欽定為武廟歷代良將之一,享受祭祀。在正史中,張遼與丁奉都是病逝的,而“丁奉一戰斬張遼”之說,主要來自《三國演義》。

    丁奉一戰斬張遼

    話說夷陵之戰後,先主劉備病死,後主劉禪登基。劉禪聽從諸葛亮的建議,重新與東吳孫權結盟。吳、蜀聯盟的訊息,很快就被魏國的細作探知,報告給了魏文帝曹丕。

    曹丕繼承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大志,聽聞訊息後大怒,與其讓吳蜀聯合進攻中原,不如主動出擊,先滅東吳,再滅蜀漢。曹丕聽從司馬懿的建議,日夜趕工建造了大小戰船三千餘艘,並集水陸軍馬三十餘萬,起兵伐吳。

    曹魏大軍在江北岸安營紮寨,孫權也派大將徐盛為帥,率吳軍出擊。

    只能說,曹丕這次北伐失敗是天註定的,天時、地利、人和中,曹丕連天時之利都沒能佔據。曹丕駕龍舟到達廣陵(現在揚州廣陵區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見長江南岸既無營寨,也無一人,決定親自前往查探虛實。

    曹丕當夜將龍舟泊於靠近北岸的江中,宿於龍舟之內。一夜倒是平安無事,可是到了天破曉之時,江上突然大霧瀰漫,待到霧散之時,只見江南一帶皆是連營,綿延數百里直到石頭城(這也是千里眼呀,從揚州一眼望到了南京城)。只見城上旌旗招展,兵士林立,舟車往來不斷。原來,這是徐盛的疑兵之計,紮了很多假人當疑兵。但是魏軍並不知道,一個個嚇得無不膽寒。

    曹丕及魏軍將士正在驚訝間,突然狂風大作,巨浪滔天,眼看龍舟將覆。曹丕的衣服被江水濺溼,在龍舟之上站立不穩,幸虧文聘撐小舟急來救駕(大浪滔天,小船更加不穩,應該是龍舟無法靠近江岸),將曹丕背下龍舟,登上小船,避入河港。

    正巧這時候,流星馬來報,趙雲兵出陽平關,進攻長安。曹丕聞言,大驚失色,命令退兵(趙雲進攻長安,有什麼可驚慌的,西部戰場打仗跟東部戰場沒有這麼急迫的關係,真實的曹丕可並非這麼無能)。結果,曹丕這個命令一下,魏軍大亂,各自奔走。吳軍趁機追殺,魏軍大敗。吳將孫韶一頓衝殺,魏軍“折其大半,淹死者無數”。

    曹丕在眾將保護下,乘龍舟進入淮河,被早已在此埋伏的東吳大將丁奉火燒龍舟。曹丕棄船上岸,正好遇到丁奉。張遼見狀,拍馬迎戰,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虧徐晃及時趕到,殺退丁奉,救了張遼,保著曹丕撤走。而丁奉、孫韶則獲得戰利品無數。

    丁奉的一箭,並沒有將張遼直接射死,而是在張遼返回許昌後,箭瘡迸裂而亡。只能說丁奉運氣太好了,亂軍之中,一箭射中了張遼,而張遼之後又因為箭瘡感染而死。這就是所謂的“丁奉一戰斬張遼”。而這些,全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編的故事而已。因為羅貫中比較討厭曹魏,從而偏向所謂的正統蜀漢,以及蜀漢的盟友東吳,才讓曹魏名將死的如此之慘。

    搭救張遼的另外一位五子良將徐晃,原本也是自然死亡,卻也被羅貫中故意安排,讓孟達射死了他。

    張遼的真實死因

    實際上呢?張遼在關羽去世,孫權向曹魏稱臣,駐守雍丘時,就已經患病,而且病情越來越重。孫權叛魏後,曹丕知道張遼曾經威震逍遙津,吳軍都非常懼怕他,就派病中的張遼前往海陵幫助防守東吳的曹休。張遼雖然率人擊敗了吳軍呂範,但是孫權最後還是擊敗了曹休、張遼等人,迫使魏軍撤退。而張遼退至江都時,病情加重。222年,張遼在江都病逝。

    歷史上的廣陵之戰曹丕沒那麼慘

    曹丕御駕親征伐吳,並沒有像演義中所說敗的那麼慘。

    曹丕南征,最牛一次,222年曹真、曹休、曹仁三路大軍齊出,先敗孫盛,再破呂範,火燒諸葛瑾,直逼江陵,只有朱桓在濡須口擋住了曹仁。原本,曹魏很有希望擊破東吳,可是瘟疫大起,曹丕跟他爹曹操當年的赤壁之戰一樣,只能退兵。

    而演義中所寫的丁奉斬張遼一戰,歷史原型應該是224年的廣陵事變。徐盛的確用了疑兵之計,而曹丕的龍舟確實遭遇暴風,幾乎翻船。但是,魏軍並未大敗,當時劉曄坦然的說,孫權是不會趁機進攻的。果不出劉曄所料,吳軍並未趁機進攻,而魏軍則安然撤退。此戰之前的222年,張遼就已經去世了。

    丁奉的最終結局

    丁奉在前期,多是甘寧、陸遜、潘璋的部下,雖然多次出戰,可謂勇冠三軍,屢立戰功,卻也沒有什麼特別出類拔萃的表現。

    直到張遼去世30年之後,252年,孫亮繼位,丁奉才有了表現的機會。當時,曹魏大將諸葛誕、胡遵進攻東吳,吳將諸葛恪率軍抵抗,丁奉協助出戰。當時天氣寒冷,丁奉趁魏軍舉行盛大宴會時,解開護身重甲,穿戴慶幸鎧甲、頭盔,手持短兵器,進攻魏軍。魏軍見狀,都哈哈大笑,並沒有做防備,結果被丁奉突襲,大破前營。吳軍乘機進攻,魏軍大敗。此戰,史稱“雪奮短兵”,是丁奉的得意之戰,丁奉也受封都亭侯。

    之後,丁奉在吳魏大戰中,率軍解救壽春,榮升左將軍。孫休繼位後,丁奉又誅殺權臣孫綝,升遷大將軍之職。孫皓繼位後,實施暴政,丁奉曾密謀廢除孫皓,後來因故作罷。

    西晉建立後,孫皓命丁奉與晉對峙,多次伐晉,均無果而返。

    271年,丁奉因病去世。吳主孫皓,因為昔日丁奉榖陽出兵時,一無所獲,聽信了旁人對丁奉的毀謗,將丁奉家人流放臨川郡(江西撫州)。

    丁奉雖然最後有些恃功而驕,但這些如果放到孫權那裡,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可是,丁奉歷經東吳四主,最終遇到了暴虐的孫皓。雖然自己得以善終,卻連累了家人被髮配流放,也是可嘆呀。

  • 7 # 石頭說歷史

    丁奉斬殺張遼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故事,出自第86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劇情如下:

    222年蜀吳兩國罷兵修好。得知訊息的曹丕大怒,認為兩國修好必然攻魏,於是決定御駕親征。他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起兵30萬渡江進攻東吳。

    孫權以徐盛為都督,孫韶、丁奉為大將,率南徐、建鄴等處兵馬迎敵。曹丕來到江邊,望江興嘆,未敢主動出擊,只是乘龍舟在江中,以待時機。

    忽然狂風大作,江上驚濤頓起,曹丕不能站立,慌忙下令撤退。曹丕剛剛上岸,孫韶、丁奉前來截殺。張遼前來救駕,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好徐晃趕來將其救下。張遼回到許昌後不久,因箭瘡迸裂而亡。曾經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就這樣被丁奉射殺。

    其實在歷史中,張遼之死和丁奉沒有任何關係。

    張遼曾是呂布部下,歸順曹操後長期鎮守合肥等處,多次挫敗孫權,使東吳膽寒。222年,張遼染病。但此時孫權反叛,他抱病出徵,在廣陵擊敗了吳將呂範。

    戰後不久,張遼病情加重,逝世於江都,他的死和丁奉沒有任何關係。而丁奉當時只是一個基層軍官,並沒有多大的名氣,他和張遼兩人甚至都沒有見過面。

    丁奉的結局如何?

    丁奉字承淵,是東吳後期的重要將領,輔佐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君主,堪稱東吳的一塊活化石。他不僅勇猛善戰,最著名的戰例當屬“雪中奮短兵”。他還頗有計謀,曾為孫休設計除掉權臣孫綝,確保了東吳政局的穩定。

    孫休死後,丁奉擁立孫皓為帝,被委以重任。他多次領兵北伐,勝少敗多,耗損了東吳的國力。271年丁奉去世後,受到了一些人的詆譭,孫皓又以北伐無功為由對其進行了清算。他的兒子丁溫遭到殺害,他的家屬則被流放到臨川(江西南城縣)。

  • 8 # 六甲番人

    類似的情節還有丁奉殺張遼,在演義第八十六回中,曹丕因蜀吳連和而於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秋八月討伐孫權,有如下描寫:

    根據這段文字,丁奉與孟達一樣,突然又成了神箭手,通過騎射居然也能射中張遼,但實際上,不管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沒提及丁奉擅長射箭。

    演義在東興之戰“雪中奮短兵”中,丁奉帶的是短刀,“韓綜急拔帳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搶入懷內,手起刀落,砍翻在地。”

    而根據《三國志·丁奉傳》所寫,丁奉的趁手武器是矛,當時“魏將文欽來降,丁奉跟從孫峻至壽春迎之,與敵追軍戰於高亭。奉跨馬持矛,突入其陳中,斬首數百,獲其軍器。進封安豐侯。”

    《三國志》關於丁奉的描寫不少,但均無提及丁奉射殺張遼一事,而在對張遼之死《三國志》則是這麼記載的:

    從中可知,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張遼正在生病中,孫權在此反叛,於是魏帝曹丕讓張遼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當年就擊敗吳將呂範,此後病重不治而死。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相比,張遼的去世時間晚了兩年,去世原因也不一樣,之所以如此安排,或許只是讓故事更加曲折意外而已,諸位看官不必放在心上。

  • 9 # 泊圖泊途

    丁奉就有點像蜀漢的廖化。“ (丁奉)少以驍勇為小將,屬甘寧、陸遜、潘璋等。每斬將搴旗,身被創夷。稍遷偏將軍。”丁奉曾給甘寧、陸遜、潘璋當過手下,後來做了偏將軍。廖化是“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開始做關羽手下,關羽失敗了之後到了吳,為了回國就詐死。這兩位都是三國晚期才走向“人生巔峰”的。以上來自《三國志》。

    (《三國演義》中的丁奉)

    要說丁奉殺張遼那是《三國演義》裡的事情,這情節又有點像《三國演義》黃忠之死。張遼的死發生在曹丕親征伐吳之後,伐吳不是件容易的事,曹丕丟盔棄甲,張遼早保護他的過程中中了丁奉一箭,後來箭瘡迸發而死。但這是箭傷後遺症導致的,並非題主所謂的“斬殺”,黃忠則是被馬忠給射了。歷史上則都是病死的。

    (《三國演義》中的張遼)

    但由於位高權重,難免性情自負,多有人詆譭他。丁奉死後,暴君孫皓追究其過時,還牽連到其家屬。在此之前,孫皓就表達過對丁奉的不滿,丁奉師出無功,孫皓怒而殺丁奉的嚮導。

    在《三國演義》中發生的丁奉故事可以在《三國志》找到影子。

    比如《演義》中“丁奉雪中奮短兵”,在《三國志》中也是在雪天,丁奉手持短器,打了魏軍一個措手不及,動員手下建功立業的話也大體一樣。

    (《三國》中的張遼)

    比如《演義》中的“丁奉定計斬孫綝”,孫綝是吳的權臣,在孫峻之後依然把持朝政,讓吳帝大權旁落,丁奉雖然不是文人,但是很有計謀,他認為謀殺一事不能倉促對待,人心隔肚皮,舉辦個“鴻門宴”派親近的衛士殺了孫綝即可。孫綝的部下也就“樹倒猢猻散”了。

    最後的出場則是曹魏伐蜀的時候(曹魏此時名存實亡),丁奉率領吳國的盟軍要策應蜀漢,但是沒搞出什麼名堂。蜀漢就滅了,丁奉只能退兵。

    其實“三國”作品中,很多都是藉著別人的武力來抬高下一個,比如藉助華雄、顏良、文丑提高關羽,藉著文丑和關羽表張遼和徐晃,藉著張飛、關羽表現呂布。這些都是強強對抗。還有就是藉著張遼略表丁奉,但是丁奉殺人方式卻與殺了黃忠的馬忠別無二致,算是以弱勝強。

  • 10 # 也可自話

    看到這個問題,也是無限唏噓。

    張遼張文遠,丁奉丁承淵,都是《三國演義》裡面響噹噹的英雄人物,張遼出場比較早,在第十一回首次跟著呂布露了一臉,丁奉則比較晚,在第三十八回。

    威震逍遙津

    張遼最初給人留下比較深刻印象是勸說關羽降曹,並約法三章。當然了,張遼最出名的一戰還是“威震逍遙津”,帶著800將士,愣是兩次打敗了孫權帶領的十萬大軍,經此一站,張遼威震江東,也留下了“張遼止啼”的傳奇故事。還順便給孫權同學戴上了一頂“孫十萬”的帽子。

    雪中奮短兵

    丁奉自出道以來,一直是個不得重用的名將。這就很奇怪,他有名,能打,但就是得不到重用。槓精不要來槓,我說的不得重用是跟其他名將相比,不是說丁奉沒用。

    但是作為名將,咱們說他大器晚成也好,不得重用也好,他畢竟也有令人震驚的發揮,比如東興之戰這一場“雪中奮短兵”。

    彼時,已經是公元252年,距離張遼去世已經過了30年。

    這一站打得慘烈啊,曹魏本想趁著孫權欣喪,給孫吳致命一擊,於是兵分三路南下。出戰迎敵的就是丁奉,他帶著3000人馬就懟了上去,為了鼓舞士氣,他們脫去戰甲,光著膀子,拿著短刀衝上去就是幹,你要知道,那可是冬天啊,寒風徹骨,這群不要命的戰士打了曹軍一個措手不及,曹軍敗,丁奉大勝而回。

    戰後,丁奉因功升為滅寇將軍,封都鄉侯。

    丁奉VS張遼

    《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話說曹魏正和孫吳打得開心,突然後院起火,趙雲領兵出陽平關,直取長安。當場就把曹丕嚇尿了,慌忙退兵,孫吳大軍趁機追殺。曹丕慌忙逃命的時候,突然一個大將殺了出來,不是別人,正是丁奉。

    眼看曹丕要命喪當場,張遼拍馬趕到,在慌亂中,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要不是徐晃來得及時,只怕活不過三秒。

    魏軍大敗,回去之後,張遼箭創崩裂而死:

    曹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曾經那個威震逍遙津的張文遠,只得了一句曹丕厚葬之。

    丁奉的結局

    丁奉作為三國後期大放異彩的人物,因為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功勞,就開始驕傲了,得罪了不少人,就有小人要搞他。

    還沒來得及下手,丁奉就去世了,也算是得了善終。但是要搞你的人絕不會就此罷休,孫皓這個二貨領導,開始追究丁奉生前出兵谷陽無功的責任,秉承著父債子償的原則,他一刀把丁奉的兒子丁溫殺了,還把家屬流放到臨川。

    所以說,做人啊,不能驕傲,更不能跟錯領導。

    其實啊,以上都是胡扯,真正的張遼隱居了起來,直到500年後,被菩薩點化,成了取經人,有圖為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小吃技術,如何挑選一家正規的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