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聚焦劉氏
-
2 # 獅子滾球
無非者三:
起名者沒什麼文化,不識字,起不來什麼高深意遠的名字,只好用數字代替。
當時客家人漢化未深,習俗如此。
修編族譜時,忘記了先人的名字,只好用某房某人之第幾子代替。所以我一再說的,族譜修編於明或清時期,它所編的光輝事蹟當不得真,更多起到內部激勵作用,現在自娛自樂好了。
-
3 # 大美客家
這是怎麼回事呢?以數字取名由來已久,唐宋之際,士大夫階層對於數字名字的喜好,對以數字取名的風氣產生巨大影響和推動,因而數字名字十分普遍。客家人族譜上的數字名字,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儲存了歷史年代的身影,正是客家先人來自中原的一個註腳。族譜與諸多史料圖書一樣,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典籍。
有一篇關於客家姓氏族譜研究的文章認為“數字祖先的問題,且幾乎羅香林所蒐集到的各姓氏族譜都有這種‘以皇帝作祖、以名人作宗’但卻接不上去的情況,因此只好用‘數字郎’來接”,以此作為族譜不足為憑的一個證據。然而,據資料顯示永定縣古竹鄉蘇姓的開基祖就叫九三郎,高頭鄉江姓的開基祖叫百八郎,宗祠的神祖牌上這樣寫著,墳墓的石碑上也這樣刻著,完全不是“接不上去”,而是源流清楚的開基始祖。
-
4 # 楚邾
並非客家族譜,在很多族譜中都出現過數字名字。
名字組合常常是“字輩+數字”,如福一至福四,萬一至萬九等,著名的如朱元璋家族,朱元璋太祖朱仲八,仲八三子,(高祖輩)老大朱六二、老二朱十二、老三朱百六,朱百六二子,(曾祖輩)老大朱四五、老二朱四九,朱四九四子,(祖輩)老大朱初一、老二朱初二、老三朱初五、老四朱初十,朱初一子二,(父輩)朱五一和朱五四,朱五四四子,依次為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朱元璋)。所以這樣看,朱元璋曾祖輩可能是“四”字輩加行第,祖輩可能是“初”字輩加行第,父輩可能是“五”字輩加行第,朱元璋可能是“重”字輩加行第(朱元璋後來改為“興”字輩,分別名興隆、興盛、興祖、興宗)。當然,這裡的行第不一定是親兄弟的排行,也可能是加入堂兄弟的排行。
家譜中“字輩+數字”命名的情況
除“字輩+數字”的解釋外,還可能是出生時間或者是出生時祖輩的年齡,如直接以出生時其祖父等長輩的年齡命名,六十二歲就叫六十二,這種命名方式滿族也很常見。
-
5 # 參謀長69977747
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便用數字為名字的先祖都是生活在元朝?為什麼?因為當時我們南方漢人亡國!生活在最黑暗的時代!元朝蒙古統治者把人民分成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即來自中、西亞或歐洲白種人),三等漢人(原遼金統治區漢人,即早歸順漢人),四等南人(即原南宋統治區人民,抵抗到最後淪陷區人民)。當時蒙古統治者制定了很多歧視、奴役漢人和南人的政策,特別針對南人!規定漢族人不得敢名字,一家人奉養一個蒙古人,家裡一切物產由蒙古人優先享用(據說娶老婆還要由蒙古人享用初夜權,所以當時漢人有摔頭胎之說,即摔死第一個孩子),四家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由於元朝政府不讓取名字,所以大家只能用數字編號代替。朱元璋原來叫朱八八,所以叫重八,張士誠原來叫張九四。
回覆列表
在歷史上,使用數字作為名字,曾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早在西周時期,按排行取名的就很多。只是當時表示排行的不是用數字,而是用“伯(孟)、仲、叔、季”等。《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穎達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如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前有“太伯、仲雍”。季,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詩·魏風·陟岵》:“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毛傳:“季,少子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①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後才取字,如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男子舉行冠禮的時候取字,通常在二十歲,其時兄弟排行大致可以排定了。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已形成風氣。唐朝時,那些數字名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的兄弟之間的排行。如:
李白——李十二②,
韓愈——韓十八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