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放眼整個中國古代史,不光三國時代存在二代守業困難問題,其他朝代也或多或少存在二代問題。我們暫且稱之為二代危機,也可以稱之為瓶頸危機。需要強調的是,瓶頸期一般要長於二代危機。
秦朝實際上亡於二代的秦二世胡亥。
西漢雖然沒有出現二代而亡,但是卻出現了惠帝、文帝二代的動盪。
東漢時期,二代曾經出現了廢立太子的權力交接。
三國時期,蜀漢亡於二代,孫吳也出現廢立太子事件。
隋朝實際上也亡於二代的隋煬帝。
唐朝沒有亡於二代,二代之間卻發生了玄武門事變。二代的李建成被殺死,一代的李淵被迫讓位。
宋代的二代權力交接時出現了所謂的斧聲燭影。宋太祖傳位於二代失敗,趙光義最終成為皇帝。
蒙古各王為了爭奪大汗的位子一樣鬥得死去活來,直到三代的忽必烈才最終穩定下來。
明朝的朱元璋直接把皇位傳給了三代,二代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成功奪取皇位。
也就是說二代危機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那麼為什麼會存在二代危機呢?為什麼三國時期只有一個二代守住了祖業呢?我覺得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考慮。
所謂的二代瓶頸期是社會轉型期各種執政理念和各種政治勢力博弈的負面影響,實質上是一種貴族危機。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會出現二代危機。
1、二代處於從創業向守成的過度階段。新王朝建立開始,人們還沒有形成忠心的概念。這時候無論是一般大臣還是普通老百姓內心還處於混亂之中,大家內心還沒有對新王朝產生效忠的心理慣性。
2、新王朝的二代期需要調整統治階級內部權力重新分配問題,封建官僚體制、政治的轉變問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調整,以及解決官僚腐敗等問題。如果一代統治者和二代統治者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王朝就可以實現平穩的過渡,如果一代來不及解決,而二代又能力不夠,許多王朝則很難渡過這個二代期。
3、新王朝面臨著王朝同農民之間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矛盾,以及政權外等多方面的矛盾。而新建立起來的王朝在處理這些矛盾的時候,能力相對較弱,一旦處理不好就很難渡過這段瓶頸時期。
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什麼曹魏安全地渡過二代。
1、曹操的努力。曹操在世之時,已經為曹丕登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曹操在確定立曹丕為世子時就一直有意識的扶植曹丕的勢力,而且有意識地打擊曹丕的敵對勢力。曹丕登基魏王之時,接手的江山基本上是一個平穩的江山。
2、曹丕的個人能力。我們受到曹植的影響,覺得曹丕並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其實則不然。在創作詩詞歌賦上曹丕確實比不上曹植,但是這文學評論上曹植卻不如曹丕,在治理國家上曹植更是遠不及曹丕。皇帝要有政治手腕和治國能力,不光是文藝修養,選皇帝不是選作協主席。曹丕登基之後,先是透過鐵腕手段解決了其他王室成員掌權問題,基本上解除了曹姓諸侯王的實權,擺平了其他政治不安定因素。其次,曹丕透過“九品中正制”積極拉攏了北方計程車族集團。改變了曹操打擊北方士族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援。第三,曹丕在位幾年實行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北方經濟得以恢復,老百姓生活水平好轉。
3、曹魏的實力最強。雖然是三國鼎立,其實曹魏對蜀國和吳國有絕對性優勢。蜀國和吳國前期,自保可以沒有問題,如果想進取則困難重重。魏國的外部環境要比吳蜀兩國更好,它始終以一個強國姿態出現在三國之中。
由於曹操前期為曹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上曹丕個人能力,曹魏安全渡過了二代危機。但是由於曹丕和曹睿壽命不長,曹魏並沒有完全渡過王朝的瓶頸期,才會有後來的司馬家篡權。
蜀國沒有渡過二代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蜀國的實力過於弱小,另一個是蜀國皇帝劉禪的能力一般。吳國二代出現震動的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孫權壽命長加之晚年猜疑心十分嚴重,把自己有能力的兒子整死的整死、整殘的整殘;另一個是孫權選擇的儲君年齡小而且能力弱,才會被手下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中。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放眼整個中國古代史,不光三國時代存在二代守業困難問題,其他朝代也或多或少存在二代問題。我們暫且稱之為二代危機,也可以稱之為瓶頸危機。需要強調的是,瓶頸期一般要長於二代危機。
秦朝實際上亡於二代的秦二世胡亥。
西漢雖然沒有出現二代而亡,但是卻出現了惠帝、文帝二代的動盪。
東漢時期,二代曾經出現了廢立太子的權力交接。
三國時期,蜀漢亡於二代,孫吳也出現廢立太子事件。
隋朝實際上也亡於二代的隋煬帝。
唐朝沒有亡於二代,二代之間卻發生了玄武門事變。二代的李建成被殺死,一代的李淵被迫讓位。
宋代的二代權力交接時出現了所謂的斧聲燭影。宋太祖傳位於二代失敗,趙光義最終成為皇帝。
蒙古各王為了爭奪大汗的位子一樣鬥得死去活來,直到三代的忽必烈才最終穩定下來。
明朝的朱元璋直接把皇位傳給了三代,二代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成功奪取皇位。
也就是說二代危機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那麼為什麼會存在二代危機呢?為什麼三國時期只有一個二代守住了祖業呢?我覺得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考慮。
所謂的二代瓶頸期是社會轉型期各種執政理念和各種政治勢力博弈的負面影響,實質上是一種貴族危機。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會出現二代危機。
1、二代處於從創業向守成的過度階段。新王朝建立開始,人們還沒有形成忠心的概念。這時候無論是一般大臣還是普通老百姓內心還處於混亂之中,大家內心還沒有對新王朝產生效忠的心理慣性。
2、新王朝的二代期需要調整統治階級內部權力重新分配問題,封建官僚體制、政治的轉變問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調整,以及解決官僚腐敗等問題。如果一代統治者和二代統治者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王朝就可以實現平穩的過渡,如果一代來不及解決,而二代又能力不夠,許多王朝則很難渡過這個二代期。
3、新王朝面臨著王朝同農民之間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矛盾,以及政權外等多方面的矛盾。而新建立起來的王朝在處理這些矛盾的時候,能力相對較弱,一旦處理不好就很難渡過這段瓶頸時期。
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什麼曹魏安全地渡過二代。
1、曹操的努力。曹操在世之時,已經為曹丕登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曹操在確定立曹丕為世子時就一直有意識的扶植曹丕的勢力,而且有意識地打擊曹丕的敵對勢力。曹丕登基魏王之時,接手的江山基本上是一個平穩的江山。
2、曹丕的個人能力。我們受到曹植的影響,覺得曹丕並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其實則不然。在創作詩詞歌賦上曹丕確實比不上曹植,但是這文學評論上曹植卻不如曹丕,在治理國家上曹植更是遠不及曹丕。皇帝要有政治手腕和治國能力,不光是文藝修養,選皇帝不是選作協主席。曹丕登基之後,先是透過鐵腕手段解決了其他王室成員掌權問題,基本上解除了曹姓諸侯王的實權,擺平了其他政治不安定因素。其次,曹丕透過“九品中正制”積極拉攏了北方計程車族集團。改變了曹操打擊北方士族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援。第三,曹丕在位幾年實行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北方經濟得以恢復,老百姓生活水平好轉。
3、曹魏的實力最強。雖然是三國鼎立,其實曹魏對蜀國和吳國有絕對性優勢。蜀國和吳國前期,自保可以沒有問題,如果想進取則困難重重。魏國的外部環境要比吳蜀兩國更好,它始終以一個強國姿態出現在三國之中。
由於曹操前期為曹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上曹丕個人能力,曹魏安全渡過了二代危機。但是由於曹丕和曹睿壽命不長,曹魏並沒有完全渡過王朝的瓶頸期,才會有後來的司馬家篡權。
蜀國沒有渡過二代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蜀國的實力過於弱小,另一個是蜀國皇帝劉禪的能力一般。吳國二代出現震動的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孫權壽命長加之晚年猜疑心十分嚴重,把自己有能力的兒子整死的整死、整殘的整殘;另一個是孫權選擇的儲君年齡小而且能力弱,才會被手下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