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歷史說話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中國產經典歷史劇,它憑藉靠譜的劇情和老戲骨們傾情的演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被奉為第一神劇。

    既然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在一年一度的御前會議上,嚴嵩建議在浙江實行改稻為桑的國策,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將浙江的農田改為桑田,然後用來織絲綢,賣到海外增加國家的收入。嘉靖帝一聽能掙錢,就同意了這個建議。

    這麼一來,來自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們議定了這一決策,接下來的事情就該找人負責具體的落實呢?而這件事情又關係到全國的財政問題,同時關係到浙江那麼多百姓的吃飯問題,所以說需要慎之又慎,只能找一個德才兼備,又靠得住的官員來辦這件事。在大明那麼多官員當中,誰幹這件事最合適呢?

    嘉靖帝當時就拿定了主意,拍板讓浙直總督兼任浙江巡撫胡宗憲來幹這件事情。

    嘉靖帝是這麼說的:“這件事,還是要靠胡宗憲公辦”。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是這背後卻包含了很大的資訊量。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來兩點:

    第一,胡宗憲這個人辦事公正,個人能力很強。嘉靖帝能把這麼重要而艱鉅的任務交代給他,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第二,胡宗憲深得嘉靖帝信任。因為當時嘉靖帝點名讓他去辦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思考,而且說得也很隨意。這說明什麼,說明嘉靖帝不是第一次讓胡宗憲去幹這種事情了,而且胡宗憲每次都把交代給他的事辦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嘉靖帝才會這麼信任他。

    其實這個場景在我們今天也很常見。就比如公司上了一個重要的新專案,老闆會讓什麼人帶隊去幹?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他最信任的得力干將,因為無數次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個人不僅堪當大用,而且值得信任。

    胡宗憲在接到這個命令以後,就著手去幹了。不過中間卻出了一個岔子,在嚴世藩等人的干預下,就鬧出了毀堤淹田的慘劇。

    剛修的大堤泡湯了,幾百萬兩銀子也白花了,改稻為桑的國策也只能推遲。照理說,身為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的胡宗憲,是這次事故的第一責任人,理應受到處罰,哪怕他和這件事毫無干係,但是責任總是要擔負的。

    所以胡宗憲就進京向嘉靖皇帝親自提出了辭呈,請求告老還鄉。

    這裡耐人尋味的一幕就來了。

    嘉靖皇帝不僅拒絕了他的辭呈,明確表示不會同意他的辭呈,而且又說了兩句很有分量的話:“你這個人啊,有兩點朕還是知道的。一呢,能夠識大體顧大局,二是肯實心用事”。

    這兩句話可以說是說出了嘉靖帝的心聲,也向裕王、向嚴嵩、呂芳表明了自己對胡宗憲的信任。同時也是警告他們,胡宗憲這個人,除了自己,誰都別想動。同時也是為了鞭策胡宗憲好好的幹事兒。

    隨後更是為了減輕胡宗憲的負擔,免去了他浙江巡撫的職位,僅僅擔任浙直總督一職。並且囑咐呂芳,讓他下面的人配合胡宗憲辦事,還允許裕王隨意派人到浙江去掣肘嚴嵩的人。

    嘉靖皇帝對胡宗憲的倚重,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胡宗憲憑什麼這麼得到嘉靖皇帝的信賴呢?

    當時在朝堂上普遍形成了一種共識:朝廷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

    第一,胡宗憲是抗倭的總指揮。當時東南倭患嚴重,僅僅依靠戚繼光等人在苦苦的支撐。而胡宗憲作為戚繼光的頂頭上司,相當於這支抗倭隊伍的主心骨,有他在就足以穩住抗倭的局勢。

    第二,東南省份是朝廷的賦稅重地,國家的財政有很大一部分都依賴這個地方。而胡宗憲為人辦事靠譜,又在這裡執政數年,有了統治的基礎和經驗。在外有倭寇,內有財政壓力的雙重威脅之下,胡宗憲卻能夠穩住局勢。足以說明這裡離不開他。

    憑藉著這兩點,胡宗憲在封疆大吏的這個位置上無人可動,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嘉靖皇帝的信賴。

    所以說要想獲得領導的信賴,大家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抽菸就是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