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阿霖妹兒的悄悄話

    討好型人格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因為自卑所以感覺自己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

    所以就一直不斷的討好別人

    希望可以被別人關注,看到自己的價值

  • 2 # 出版考研人小小

    在我看來,擁有這種性格的人是一種極度不自信的表現,而且讓人看著有點可憐的感覺。以下是我的分析:

    首先就個人而言,我是不喜歡這種討好型人格的。一方面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沒必要去討好別人。畢竟人都是有尊嚴的,何必為了一些事情低三下四的去討好別人呢?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們自己努力能夠做成的事就沒必要去求別人,那樣只會降低你的身份。

    再者我認為,這種討好型人格,雖然有時候有些人會覺得並不是有很大問題,但相對來說還是讓人特別討厭的。因為討好型人格給人就有一種阿諛奉承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時候皇帝和太監這樣一種身份地位。所以我覺得這樣對個人或者是別人都是不好的。因為如果你討好別人,一方面你的尊嚴喪失,另一方面,別人答應或者不答應你都不對。

    所以我覺得人應該自立自強,沒有必要去討好別人,更不應該去有這種討好型人格!

  • 3 # 連留香

    我有時候覺得我就屬於討好型人格,對於這種人格的朋友,我覺得多半跟生活的環境有關!

    眾所周知,一個孩子他的三觀,他的性格特徵大多是在小學初中都逐漸形成了,如果在這一段時間我們經歷的事情讓我們有些自卑或者家庭一些因素讓我們很沒有安全感真的很容易想要討好別人,怕別人不理自己,怕別人會沒人緣,很多很多…

    我真的希望對於討好型的人我們如果作為他們身邊人可以給他們一些安全感,讓他們有自信,可能對於性格已經形成的沒有可能改變的可能,但是如果對於還沒有完全形成的可以讓他們樹立更多自信,

  • 4 # 燕趙都市報

    在一個盛行“淺閱讀”的時代裡,“討好型心理”很容易被汙名化,先入為主地斷定這些“討好型心理”的人是出於功利與算計;實際上,不少“討好型心理”的人深受其苦、欲罷不能,對他們進行汙名化,何嘗不是一種“二次傷害”?

    形形色色的社會網路,將無數的人們關聯起來;學會和他人相處,已經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化。如何把握人與人相處之道的邊界與分寸,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太好說話了,難免會讓自己“吃力不討好”;太不好說話了,不僅會把關係弄僵,還可能給自己帶來負面的社會評價,有損名聲。

    “討好型心理”的人們在乎他人的評價,說到底也是渴望得到社會認同。在這樣一個人情社會,難免會有熟人、親人尋求幫助;有些忙能幫也幫得了,有些忙不能幫也幫不了,有些忙幫得了卻不能幫。對他人請託不懂得拒絕,不僅會讓自己左右為難,也可能會讓他人耽誤了功夫。

    在一個有“討好型心理”的人看來,拒絕他人會影響著自己的名聲與社會認同。一方面,他們擔心成為別人眼中“沒有本事”的無能者與失敗者,承受著失落感與挫敗感;另一方面,他們不願意被別人貼上“不仗義”“不講感情”“自私”的標籤,明明被道德綁架了,卻難以超脫出來。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懂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規則與尺度,懂得換位思考、不願意強人所難。在一個工具理性盛行的時代裡,一些精緻利己主義者突破了這一規範,為了利益變現,他們習慣麻煩別人,熱衷找別人幫忙,將別人當成工具;面對這樣的人,如果我們不學會拒絕,就會被虛妄的“臉面”所俘虜,不該自己出手的自己也出手,不該自己“扛”的責任也自己扛。別人高興了、舒服了、滿意了,自己卻有苦說不出。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周密化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學會成全他人;只不過,這樣的“成人之美”不能沒有規矩、沒有界限。請人幫忙的人要多掂量掂量,會不會給別人出難題?被尋求幫助的人也要思考一下到底應該接受,還是拒絕。只有學會在成全他人與悅納自己之間實現平衡,“討好型心理” 的人們才能生活得更有品質。

  • 5 # 興191100715

    有時候你不討好強勢的人,就孤立你,不討好比你優秀的人,你會被瞧不起的,在工作崗位上光敬業不行,還要在領導面前低三下四,小心翼翼,稍有不慎怕給小鞋穿,所以不拍著點不行,不討好也不行,常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80後、90後喜歡喝羊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