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漣之泉
-
2 # 田間地頭網路科技
立冬,養生注意預防“五寒
①防鼻寒
立冬之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
②防頸寒
秋冬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穿立領裝不但能擋住寒風,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處。
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專家稱,症狀較輕的,可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有歌雲:“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溫服後上床蓋被,微熱而出小汗。
④防腰寒
腰部為“帶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立冬,養生飲食推薦
立冬,此時的寒為陰邪,常傷陽氣。所以人體需要加溫以抵禦寒冷,你可以以羊肉、牛肉、鴨、魚、兔肉、肝、肺為底,加入這些配料:枸杞、紅棗、雪梨、柚子皮、桂圓、杏仁、山藥、南瓜。用食補的湯劑增加陽氣。
同時當下也是乾季向寒季轉換的過程,“燥” 的感覺更加明顯,飲食原則是滋陰潛陽,而除了梨外,蘿蔔也不錯。
-
3 # 聽覺有道滕州驗配中心
您好: 冬季當養腎 冬天天氣寒冷,寒邪最易傷害腎的陽氣,也就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冬季養生應以調攝腎之陰陽為重點。 在茶餘飯後,可以做一些簡單易行的保腎操。比如:坐著看書、看報時,可緩緩地左右轉動身體5~6次,然後雙腳自然地前後擺動數十次。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外府”,常練此動作,對腰膝有益;也可以將手掌搓熱,置於腰間,上下摩挲,直至腰部感覺發熱為止。從醫理上,因腰部有督脈之命門穴,足膀胱經之腎俞、大腸俞、氣海俞等穴,搓後全身發熱,具有溫腎壯腰、舒筋活血等作用。再比如:每天堅持叩齒200下,待口中唾液滿口後,慢慢嚥下,能夠滋養腎精。 適當溫補,不可過度 冬天氣候乾燥,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 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 但要注意的是,立冬雖然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冬季,所以溫補不宜過度,像羊肉、牛肉等滋補食物,也應適當吃。如果無虛濫補則容易使血脂增高,加重心腦負擔,還易引起急性胃腸炎。 而一些年輕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及抵抗能力,可不必進補。 蒸汽燻鼻 冬天是感冒的高發季節,除了多飲水外,還可以經常用杯子裝滿熱水熏熏鼻子,有“上火”症狀的人,可在水中加些大青葉或者金銀花等中藥材,能起到不錯的清熱祛火效果。 足部保暖 俗話說“寒從腳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而中醫認為,足部受寒邪,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起胃脘痛、腹瀉、行經不調、腰腿痛等多種病症。 因此,冬天更要注意足部的保溫,在臨睡前抽出5分鐘時間按摩足部,尤其是腎經的湧泉穴,以溫補腎經,達到養藏的目的。
回覆列表
1、補水:立冬後每天補水2500毫升左右,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需要。
2、少汗:冬季養生就是要藏,汗多洩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3、防"病:冬季氣候寒冷,注意防寒保暖,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4、調""神:冬天寒冷,適度的體育活動,可以消除煩悶、調養精神。
5、早睡晚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保證充足的睡眠,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
6、進"補:冬令進補,調整脾胃功能,養精蓄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