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史今說

    如果父親以“三綱五常”為理論依據讓兒子犯法,對父親來說是惡父,對兒子來說則是愚孝。古代固然有“三綱五常”的封建倫常要求,但是,封建倫理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秩序,而不是破壞封建秩序。在“三綱五常”之外,還有“禮義廉恥”等等的行為準則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古代道德建設是一個體系。在眾多的道德規範的圍剿下,人是不可能以一個道德理論之矛,去攻擊另一個道德理論之盾。如果是那樣,古代的道德理論家早就下崗了。古代的道德理論旨在禁錮人們的思想,而不是為人的不道德行為找依據。

    說句不好聽的,古代的道德理論是一個洗腦過程,但也是一個建立道德規範的過程。父親是在這樣一個規範中成長,兒子也是在這個規範中長大,路徑相近、環境相同,自然不會出現,所謂“父為子綱”就讓兒子去違反亂紀的理論可能。

    退一步講,即使父親的道德理論沒有學好,或者是走偏了,父親讓兒子違法犯罪,兒子難道沒一點判斷力嗎?約束兒子的不是父親,而是各式各樣的道德理論,一條一條的在大腦裡過一篇,兒子自然是沒有犯罪勇氣的。

    所以,在筆者看來,古代道德理論是相互制約的,而不是一家獨大的;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是規範行為的,而不是利用來違法犯罪的。

     

     

     

  • 2 # 漁耕樵讀

    對這種事看看溫文爾雅的朱標怎麼做的。朱元璋寵愛的一個妃子去世了,非常傷心,他想要太子朱標為這個嬪妃服“齊衰”,齊衰是僅次於斬衰的,就是要披麻戴孝,還要拿著喪棒。

    小杖受,大杖走

    朱標非常不服氣,憑什麼我要為她戴孝,她又不是我母親。而且朱標還有自己的理由:“《禮記》上說:父卒為母,為繼母,母為長子服齊衰,服期三年;父在為母,服期一年。她又不是我母親,也算不上繼母,再說你還沒死呢,我要服齊衰不是咒你嗎?”。

    朱元璋大怒,要拿著劍去砍他,然後就出現了這樣一幕。朱元璋在後面揮舞著劍,朱標在前面跑。朱元璋:“你還敢跑?”朱標說:“聖人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你都要拿劍砍我了,我還不跑就是不孝”。朱元璋那心裡是個氣啊,然而第二天兩人還是像沒事人一樣,該怎麼還是怎麼。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在《弟子規》上有這樣一段話:“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意思就是如果父母有了過錯,一定要勸他們改正,要注意說話方式,不要有怒色。

    如果他們不聽勸諫,那就耐心等待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再勸諫,如果他們仍然不接受還要打你,也不要有怨氣。那下面就是“小杖受,大杖走”了。如果打的厲害就趕快跑,如果打的不厲害就受著。

    很顯然你這違法亂紀的事,明顯就是父母有了過錯,當然要勸他們改正。否則就會陷父母於不義,這才是真正的孝。荀子也曾指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魯哀公問孔子:“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孔子沒有回答他。等孔子出來後,問子貢說:“賜啊,魯君問的三個問題你怎麼看?”

    子貢說:“子從父命應該是孝了吧,臣君命應該是忠貞了吧”?

    孔子說:“賜啊,你見識短淺啊!子從父就算是孝嗎?臣從君就算是忠嗎?只有在分析了他們的對錯再去選擇遵從與否才是真正的忠貞啊”!

    其實孔子也不是啥忠心的人,陳靈公和夏姬私通,陳國大夫洩冶冒死勸諫陳靈公,結果被靈公派人殺了。孔子說道:“這算是白死了”。子貢說洩冶這不是算仁了嗎?可以和比干相比了。

    孔子說:“比干是什麼人,那是紂王的叔父,也是少師,無論從官職還親疏上他都有責任勸諫。但是洩冶不過是一個大夫,遇到君主昏聵就應該離開,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孔子認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如果君主違背了禮制,那就不能怪臣下不忠了。所以題主這種想法在古代也是不會有寬限的,你明知道是錯的還要服從,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當然古代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董黯為母報仇而殺人,這種有時候會特別亂大處理。本來董黯被判了死刑(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因為孝心而犯法並不會得到寬大處理),後來漢和帝親自下詔對他特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鉗助產有什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