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53437718626

    小傳:鬻熊之嗣,周封於楚。僻在荊蠻,蓽路藍縷。及通而霸,僭號曰武。文既伐申,成亦赦許。子圉篡嫡,商臣殺父。天禍未悔,憑奸自怙。昭困奔亡,懷迫囚虜。頃襄、考烈,祚衰南土。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離騷》有言:帝高陽之苗裔兮。帝嚳之時,是火正祝融之職。武王之前,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楚成王也是不聽子上勸諫,立商臣又廢之,導致了商臣之亂。和齊國釐公與無知之亂有相似之處。楚莊王假痴不癲,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周室。王孫滿應對得體:在德不在鼎。九鼎的意義不在於器物本事,當然更不在於其重量,而在於其象徵意義,是德的象徵——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而“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莊王伐陳復陳一事,申叔勸諫巧妙,莊王知過能改;克鄭釋鄭君,見微知著,心懷黎民;圍宋,華元告知“城中食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實情,以為君子,罷兵而去。可惜,會諸侯之後,驕,最終死於申亥家。韓宣子與叔向的對話認為:取國有五難:有寵無人,一也;有人無主,二也;有主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晉文、齊桓具備五個條件而霸,公子比一個不具備所以認為楚國當立者是公子棄疾。伍奢之事很好的詮釋了“知子莫若父”。平王聽信讒言,無故誅殺太子及忠臣,最終不僅導致了楚國之敗,也使自己死後受辱,可見明君賢主對於諸君廢立的慎重都是必須的。況且,為人君者,應當心存天下,儘量少的摻雜自己的私慾,絕不能因為自己的一己好惡私心而決定國家大事。昭王生病後不忍將相自以身禱於神,也不要禱河,孔子稱讚他“通大道”。齊楚交兵,陳軫勸楚國昭陽以畫蛇添足,這個其實也是很多功高震主者的難題:再立功,君王無以封。所以一定要知進退,懼滿盈,適時打消主君的疑慮,否則很難全身而退。楚懷王不明形勢,易被別人言語所迷惑,而不去思考別人言語背後的真正意圖和立場,所以有了張儀欺楚之事,而且是一欺再欺,最後落得客死他鄉的下場。楚人以弓為喻激發楚頃襄王鬥志,與《莊子.說劍》有異曲同工之妙。武公勸說楚國昭子不伐周這段值得細讀。很明確地指出伐周弊大於利,徒擔了一個虛名,反而為好事者口實而攻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複試的時候,什麼是最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