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夢軒
-
2 # 四斤
古裝劇劊子手的確不好當,你說人都捆好了跪在刑場,好不容易墨跡到午時三刻,你這提刀,收跨,準備一氣呵成來個痛苦的時候,總有個傳聖旨公公或者騎馬的大俠從八百米開外大喊一句:“刀下留人”!
多精壯的漢子都能憋出內傷來……
你說這些人就不能早點來麼?每次都卡著點兒,不但看的觀眾心驚膽戰,行刑的也費腰好不好,一把刀也好十好幾斤呢,容易嘛。
真正的古時候行刑可沒有人喊刀下留人能活下來的,據說是因為在古時候,砍頭也是需要嚴格執行律法標準,一審二查,再審再複查,把所有問題都弄清楚,哪怕要殺人之前還要最後請示一把,為的,就是怕殺錯人。
但歷史上也有很多刑場下救下來的英雄好漢,但大部分都是提前透過皇帝赦令或者頒佈口諭,很少有因為臨到刀起了,有老百姓在邊上喊“刀下留人”劊子手就不動手的。
該殺不殺,人留下來,追查責任是劊子手的,但如果聽錯了或者裝聽不見,一刀下去,殺錯了也是上邊的錯,如果你是劊子手,你留還是不留?
電視劇這麼演,就是為了烘托氣氛。
類似這樣的劇情一般都是反派奸計得逞,明明可以一刀弄死主角,卻非得和主角磨磨唧唧的說半天話,然後終於要動手的時候,“恰好”被剛剛趕到的援軍反殺。
主角被冤枉,馬上要行刑,非要在刑場磨磨唧唧半天,到點了也得留著個十幾分鍾去鋪墊情緒,而主角的幫手永遠是掐著點來,看到劊子手刀舉起來就是行動的訊號,立馬蹦出來喊:“刀下留人”。
影視作品用這種誇大的表現形式來調動觀眾情緒,無限放大觀眾的緊張感和期待,其實觀眾也知道最後肯定殺不了,但編劇這麼弄就是為了滿足觀眾那種揪心的感覺。
主角畢竟是主角,反正結果肯定是主角贏了,既然結果不便,那就誇大一下,援軍來晚點又不影響,反倒是來早了會顯得索然無味。
男女上床必定懷孕,幹完這票就金盆洗手必定出事,咳嗽拿手帕擦必定有血,跳下懸崖必定不死還有奇遇,砍頭舉刀必定有刀下留人。
沒有那麼多為什麼,好看,就對了。
回覆列表
雖然大家都知道一定會有人來救,但是導演需要給觀眾一個訊號:要有人來救這個人了。於是就了舉刀之後,刀下留人的畫面。
另外,刀下留人彷彿已經成為了刑場救人的固定橋段,觀眾沒有看見這個橋段心裡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於是導演就會安排這個“很俗”的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