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
2 # 秦野雁
潼關是個軍事色彩十分濃厚的名字,他還有一個優美的名字——桃林塞。扼守著晉豫陝三省要衝。是西北地區和關中地區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關中地區的東大門。以險固著稱,古潼關是由一條只能容一車一馬通行的小路組成的,素有“天下雄關”之美譽。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各朝各代都有駐軍在此,也是各個朝代的軍屯重地,圍繞著它發生過很多的戰爭。從漢朝到民國,發生在這裡的爭奪不計其數。眾所周知,曹操和馬超在潼關大戰;唐朝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守潼關拒叛軍;還有就是明末時期李自成和明軍的潼關大戰等等都發生在潼關,潼關經歷了大大小小千百次戰鬥的洗禮。
陝西作為中國的大後方,從來就沒有哪個侵略者能踏入這塊美麗的土地,這跟它的地理位置和四塞險固是分不開的。就連後來的抗日戰爭,日本侵略者也到此止步,沒有越過黃河一步,也沒有越過潼關。雖然中國軍民眾志成城保衛了潼關,但是潼關的險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確保了陝西的安全,確保了我後方的安全。
日軍佔領風陵渡之後,曾一度想扣開潼關進入陝西,但是,始終不能如願。成功阻止日寇入侵,戰略層面的意義超過古時候任何一次奪關戰爭的歷史意義,它對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
提到潼關,熟悉中國歷史的大都不陌生,這個地名在歷代戰爭中都曾高頻率出現過。圍繞著他打響的戰爭,也是數不勝數。
潼關初設於建安元年,曹操將首都遷到許昌以後,便設定了潼關,並廢棄了存在幾百年的函谷關。從此以後,潼關就取代了函谷關,成為關內外的最重要的雄關。十六年後,曹操和馬超、韓遂的關西聯軍會戰於此並將其擊敗,從而奠定了他統一西涼的基礎。
一百年後,五胡亂華開始,永嘉三年,匈奴人建立的漢國在潼關與西晉大軍合戰,這一戰最後的結果毫無懸念,腐化不堪的晉軍被漢軍打的一敗塗地。隨後,就是無比屈辱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大幕拉開,三百年的大動亂也就此開始。
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潼關作為關中的門戶,都極其受重視。永嘉之亂後二十年,漢已經分裂為前後趙,雙方多次在潼關會戰,最後以潼關被破、前趙滅亡告終。隨後,前秦、後秦又數次在潼關爆發戰爭,東西魏、北齊北周也圍繞著潼關反覆爭奪。而南方的東晉、南朝要北伐、要攻進長安,也必須從潼關打進來。潼關,也留下了桓溫、劉裕的足跡。
潼關最著名的兩場大仗,還是哥舒翰在此與安祿山的戰役,以及李自成和清朝的戰役。在高仙芝、封常清被逼死以後,哥舒翰被迫帶著老弱殘兵出關與安祿山交戰。只不過,剛一出關,哥舒翰就被以逸待勞的安祿山軍包了餃子,本人也被活捉,潼關也自然地失守了。
九百年後,已經倉皇撤出北京的大順軍,和跟著後頭緊追不捨的清軍在潼關再次大戰。毫無疑問的,這場仗再次以大順軍慘敗告終。從此以後,中原淪陷已成定局。
進入宋朝以後,由於長安不再是首都和經濟中心,潼關的作用也逐漸下降,終於到如今,只成了一個普通的縣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