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小悟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總集,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作。

    [七月]

    【原文】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被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試譯〕七月火星流於西方,蕭殺之氣來襲,八月遂拿鐮刀收割蘆葦。蠶月(三月)取來斧頭,砍去又高又長枝條。七月杜鵑樹上鳴唱,八月紡織麻布忙,弄成又黑又黃色,我的非常鮮豔,為心中公子做衣裳。

    【原文】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試譯〕九月築好打穀場,十月糧食進穀倉。白天割茅草,夜晚搓繩子。急忙蓋屋頂,春忙種莊稼。美酒樽杯共品嚐,宰殺小羔羊。登上公堂(古代公共場所),舉起牛角杯,同聲高祝“萬壽無疆”!

    《詩經》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文學上,更反映當時民眾民俗節慶,社會階層的重要歷史參考文獻之一。

  • 2 # 曾經滄海一聲笑

    《詩經》中《鄭風·溱洧》展現了上古時期民間上巳節的情形: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日觀乎?士日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哥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詩經·周南·漢廣》講述了一個與襄陽穿天節有關的愛情故事: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詩經·幽風 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 3 # 徐魯閱讀

    《詩經》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其中,風,主要描繪了民俗文化

  • 4 # 此岸

    詩經中一些詩篇描寫了民俗節慶。

    1,上巳節

    比如鄭風中的《溱洧》,裡面記載的是古人為了繁衍後代而祭祀“高襟”的日子,(高襟就是指女性始祖)有描寫士與女,就是小夥兒和姑娘,在溱水和洧水邊歡慶遊玩。詩中提到他們手中拿著蘭,贈送的是芍藥。

    因為詩經收集的是西周到春秋中葉的詩歌,那時上巳節就像我們今天的2月14日情人節。到了那天,小夥兒手裡拿著玫瑰花,而我們古人是用蘭和芍藥的。時間是夏曆第一個逢巳的日子,就是三月三日,古人會到水邊祭祀和祈福。我們在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看到“修禊事也”,這個修禊就是上巳節的祭祀和祈福,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已經發展成為文人雅集的活動,流觴曲水,原來古人也是很浪漫的呢。如果讀過詩經的這首溱洧,再寫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會有不同的認識的。

    2,過年

    豳風中《七月》有明確寫出,“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是說,沒有長袍和短襖,怎麼過年呢?又說到,“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詩中提到的“卒歲”是終歲,就是過年。“改歲”就是除夕。最後一段有五句話,是描寫過年的場景的。周朝人過年是準備好美酒,羔羊,祭祀後大快朵頤的。的確,民以食為天古已有之。

    3,穿天節

    周南的《漢廣》有記載,“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是說,南方有高高的樹,樹的底下樹蔭很少不能用來休息。漢水的江面上有喜歡游泳的女子,不可求。

    這個節日當代的人瞭解的比較少。有必要說說。這個有點地域特點,據說是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襄陽的老百姓,到漢江邊撿小石頭,祈求子嗣繁衍和美好生活。

    由上面三個節日,我們知道古人的節日,還是以祭祀祈福,種族繁衍為主要目的,這也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狀況相吻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門旅遊遇到強制購物你會站出來抵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