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字雜談

    手機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再是簡單的通話的工具,也是我們或許外界資訊的工具之一。在手機上,我們可以快速的瀏覽我們自己想要的東西。

    至於去書店,個人差不多半年沒去了,一是工作變更,離書店和圖書館都比較遠,平時知識都是透過手機來獲取。

    書店和圖書館只是給人一種學習的氛圍,很多的人在一起學習,那種感覺是不言而喻的,記得當初自己在圖書館看了兩個小時左右的書,出來的時候,步伐就感覺很輕快,那是一種得到知識的滿足。

    手機給不了我得到知識的滿足,如果時間允許,個人還是願意去圖書館或者書店,捧著書,聞著墨香。而且手機有輻射,長期看手機,對視力、面板的影響還是比較大,如果條件允許,希望朋友們都能夠走進圖書館,走進書店,去讀自己喜歡的書。

  • 2 # 山中小溪8

    人們逃離或者說遠離書店,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現在,除了各種參考者,大中小學生,繪畫,書法,烹飪,收藏,以及醫學,建築,計算機等專業工作者,還能時常光顧一下書店外,昔日大批的讀者群,已經消失在都市的茫茫人流中。網路購書,網路閱讀,也分流了部分讀者。不過,電腦,微信等的大行其道,也是讀書領域的殺手。可以設想一下,再過十年或更長一些時間,我們書櫥裡的書籍,可能成了收藏品和陳列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眼下風行的快餐文化,一曲“探清水河”,可能就會讓無數青少年如痴如醉,誤以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民族魂。有人哀嘆,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為什麼就出不了思想大師,文化大師,答案是複雜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是一個讀書人,其中也有不少是功利主義者,急功近利,臨上轎抱佛腳,人皆知之。

  • 3 # 燈火書齋

    這就是移動互聯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娛樂獲取資訊的必須品。

    可能我們看書,寫字,甚至是教育方式都有了快捷的一種服務。但是他僅僅止步與便利。

    毫無疑問,手機移動互聯的網把人們緊緊聯通,但也會造成一些快餐文化,功利文化,和我們民族的自有的一些魂的缺失。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骨子裡的血液。思想是人類凝聚血液所發出的呼喚。而書籍則是他們之間溝通的橋樑。書店裡學習的氛圍,鬱郁的墨香,一本本鮮活的歷史,一冊冊無價的文章,都人類幾千年來留下來的瑰寶。

    不失,手機就是一把雙刃劍。

    他給了我們便利,卻讓我們少了幾分對思想,對知識,甚至是對民族魂的一種堅持。

    所以,還是儘量遠離一些手機的快餐文化,多往書店走一走,多方面查閱書籍資料,我們會有更多的思想的火花。

  • 4 # 琴窗聽月

    瀏覽360文學網頁,古今圖書盡屬其間,一一可讀。喜愛國學經典的朋友也可下載古詩文網APP,即可省去往返圖書館的時間,也方便隨時閱覽。

  • 5 # 細小無君子zi

    已經很久沒有去過書店了。

    除了手機很方便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網上的資訊很暢通。你想知道什麼網上找就可以了。你想要了解的也可以在網上去了解。讀書的話,因為我們平時都沒有很多時間,所以基本上不會再花更多的時間去書店。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選擇讀電子書。

    讀電子書的話就更方便了,唯一的區別就是書質的問題。還有就是手感和眼感官的區別。

    網上電子書你不僅是睡前的時候可以看,然後在坐公交車無聊的時候也可以看。

    然而,書籍的話只能書店呢,或者家裡面啊!

    才能安安靜靜看,因為書比較大,攜帶不方便。

    所以儘可能的話就是:想要安安靜靜看書的時候就去書店看,平時時間很擁擠的話,就可以看網上的電子書。這才是一舉兩得的辦法。

    曾經有一段時間的時候,我也是很迷戀看書的。

    很迷戀去書店看書的感覺,經常會跑去書店找書來看,因為裡面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書,各種不一樣的書。可以隨意選擇,你喜歡看哪種就看哪種喜歡挑哪個就挑哪個。後來有一段時間就不去了,因為發現有點浪費時間。去浪費去的過程,還有回來的過程。但是確實很享受在書店看書的氛圍。

    最後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在網上看電子書。想看的時候就可以看,不想看的時候也可以選擇不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否會存在一種可以被人腦讀取且利用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