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三年,以連咖啡、瑞幸咖啡為代表的國內網際網路咖啡快速崛起,像鯰魚一樣,攪動千億咖啡市場,他們以狂野的網際網路打法改變了傳統咖啡行業的發展套路,並野蠻的搶佔傳統咖啡品牌的市場。比如其中最大的黑馬瑞幸咖啡,一年時間開了超過2000家門店,銷售近億杯咖啡,並對外宣稱已經成為國內第二大咖啡品牌。
瑞幸咖啡
這讓在中國市場耕耘了20年的全球知名的老牌咖啡品牌星巴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目前,星巴克是國內門店數量第一的連鎖咖啡品牌,該品牌1999年進入中國,用了20年時間目前建立了超過3600家門店,幾乎壟斷了國內連鎖咖啡市場。但在瑞幸等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的強勢入局之後,這些傳統的咖啡品牌的日子並不好過,原有的市場秩序被完全攪亂。此前一個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出現了9年來的首次業績下滑,營運利潤率已經從26.6%下降到了19%。2019年1月星巴克釋出的最新財報顯示,中國同店銷售上升1%,與去年同期的6-7%的增速相比,增長勢頭大為放緩。這種局面迫使以星巴克、Costa為代表的全球咖啡巨頭被迫求變,增加網際網路基因。比如星巴克在競爭壓力下開始與阿里旗下的餓了麼合作推出外送服務應對競爭。
網際網路咖啡的發展勢頭如此迅猛,是不是會把這些傳統大品牌拉下馬,站上C位?答案是:不樂觀。它們的這種瘋狂擴張,瘋狂補貼,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ofo”,發展後勁不足,甚至中途夭折。為什麼呢?原因有幾個: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網際網路咖啡品牌並不是咖啡行業的 “自然”的環境中生長起來,而是被網際網路思維、狂熱的資本催熟的。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後續發展就難以為繼。比如今年初,連咖啡被爆出資金鍊緊張,拖欠供應商欠款。這家以星巴克外送服務起家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在中外咖啡品牌的夾擊下盡顯頹勢。據媒體報道,目前連咖啡在全國幾個主要佈局的城市已經開始大量關店。以北京為例,原來所有門店也就60多家,春節過後已經20多家門店沒有營業,位於豐臺區大紅門街道的石榴莊店、朝陽北路20號院的常營店等都已不再營業,這些門店或都將關閉。據瞭解,連咖啡在全國的關店比例達到了30%-40%。
第二,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盈利模式不明。連咖啡、瑞幸咖啡等網際網路之所以能贏取使用者,除了產品本身和模式比較符合當下的消費環境外,更多的是大力度的補貼,把星巴克抬高的咖啡價位拉低到平民價,讓更多人可以喝到品質較高的咖啡。但是一旦這種補貼停止,此前的銷售量恐怕很難維持。可若是持續補貼,需要資本不斷輸血,一旦融資環節出現問題,那麼網際網路咖啡“融資-補貼-流量-市佔”的鏈條將會被全盤打亂。
這種情況在團購、外賣、共享出行領域都出現過,沒有一個明確的盈利模式,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的生意只能是遇到越來越嚴峻的局面。
第三,傳統老牌咖啡品牌的反撲。星巴克、Costa為代表的傳統咖啡品牌在產品本質、使用者需求、品牌形象的積累深厚,這是短時間內冒出來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所不能比擬的。比如星巴克對客戶也非常上心。星巴克的沙發非常舒適,椅子的設計也很好,可以工作、看書、拍照等。有檔次的裝修、愉悅的氛圍以及個性化的服務,為客戶提供了很好的第三場景選擇。日常營業中,星巴克會認真收集使用者的建議並積極採納,這些都對提升顧客的忠誠度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馬雲曾經表示從星巴克學到了許多東西,認為星巴克帶給使用者的是關心、溝通與生活方式的變革,這或許也是後來促成阿里巴巴與星巴克合作的原因之一,在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中,星巴克不僅用餓了麼送外賣,還打通了資料會員,並與之在資本層面合作。
星巴克咖啡
在穩定局面之後,這些老牌咖啡品牌的反撲,讓還未站穩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感受到了壓力,並在久久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開始自亂陣腳。陷入補貼—虧損—市場萎縮的怪圈。
2018年可謂“網際網路咖啡元年”,各種勢力紛紛入局。無論是傳統咖啡品牌,還是新生事物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都意味著國內咖啡市場面臨著一場規模龐大的洗牌。這對市場來說是好事,對消費者來說,更是一件好事。
近兩三年,以連咖啡、瑞幸咖啡為代表的國內網際網路咖啡快速崛起,像鯰魚一樣,攪動千億咖啡市場,他們以狂野的網際網路打法改變了傳統咖啡行業的發展套路,並野蠻的搶佔傳統咖啡品牌的市場。比如其中最大的黑馬瑞幸咖啡,一年時間開了超過2000家門店,銷售近億杯咖啡,並對外宣稱已經成為國內第二大咖啡品牌。
瑞幸咖啡
這讓在中國市場耕耘了20年的全球知名的老牌咖啡品牌星巴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目前,星巴克是國內門店數量第一的連鎖咖啡品牌,該品牌1999年進入中國,用了20年時間目前建立了超過3600家門店,幾乎壟斷了國內連鎖咖啡市場。但在瑞幸等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的強勢入局之後,這些傳統的咖啡品牌的日子並不好過,原有的市場秩序被完全攪亂。此前一個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出現了9年來的首次業績下滑,營運利潤率已經從26.6%下降到了19%。2019年1月星巴克釋出的最新財報顯示,中國同店銷售上升1%,與去年同期的6-7%的增速相比,增長勢頭大為放緩。這種局面迫使以星巴克、Costa為代表的全球咖啡巨頭被迫求變,增加網際網路基因。比如星巴克在競爭壓力下開始與阿里旗下的餓了麼合作推出外送服務應對競爭。
網際網路咖啡的發展勢頭如此迅猛,是不是會把這些傳統大品牌拉下馬,站上C位?答案是:不樂觀。它們的這種瘋狂擴張,瘋狂補貼,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ofo”,發展後勁不足,甚至中途夭折。為什麼呢?原因有幾個: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網際網路咖啡品牌並不是咖啡行業的 “自然”的環境中生長起來,而是被網際網路思維、狂熱的資本催熟的。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後續發展就難以為繼。比如今年初,連咖啡被爆出資金鍊緊張,拖欠供應商欠款。這家以星巴克外送服務起家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在中外咖啡品牌的夾擊下盡顯頹勢。據媒體報道,目前連咖啡在全國幾個主要佈局的城市已經開始大量關店。以北京為例,原來所有門店也就60多家,春節過後已經20多家門店沒有營業,位於豐臺區大紅門街道的石榴莊店、朝陽北路20號院的常營店等都已不再營業,這些門店或都將關閉。據瞭解,連咖啡在全國的關店比例達到了30%-40%。
第二,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盈利模式不明。連咖啡、瑞幸咖啡等網際網路之所以能贏取使用者,除了產品本身和模式比較符合當下的消費環境外,更多的是大力度的補貼,把星巴克抬高的咖啡價位拉低到平民價,讓更多人可以喝到品質較高的咖啡。但是一旦這種補貼停止,此前的銷售量恐怕很難維持。可若是持續補貼,需要資本不斷輸血,一旦融資環節出現問題,那麼網際網路咖啡“融資-補貼-流量-市佔”的鏈條將會被全盤打亂。
這種情況在團購、外賣、共享出行領域都出現過,沒有一個明確的盈利模式,網際網路咖啡品牌的生意只能是遇到越來越嚴峻的局面。
第三,傳統老牌咖啡品牌的反撲。星巴克、Costa為代表的傳統咖啡品牌在產品本質、使用者需求、品牌形象的積累深厚,這是短時間內冒出來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所不能比擬的。比如星巴克對客戶也非常上心。星巴克的沙發非常舒適,椅子的設計也很好,可以工作、看書、拍照等。有檔次的裝修、愉悅的氛圍以及個性化的服務,為客戶提供了很好的第三場景選擇。日常營業中,星巴克會認真收集使用者的建議並積極採納,這些都對提升顧客的忠誠度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馬雲曾經表示從星巴克學到了許多東西,認為星巴克帶給使用者的是關心、溝通與生活方式的變革,這或許也是後來促成阿里巴巴與星巴克合作的原因之一,在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中,星巴克不僅用餓了麼送外賣,還打通了資料會員,並與之在資本層面合作。
星巴克咖啡
在穩定局面之後,這些老牌咖啡品牌的反撲,讓還未站穩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感受到了壓力,並在久久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開始自亂陣腳。陷入補貼—虧損—市場萎縮的怪圈。
2018年可謂“網際網路咖啡元年”,各種勢力紛紛入局。無論是傳統咖啡品牌,還是新生事物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都意味著國內咖啡市場面臨著一場規模龐大的洗牌。這對市場來說是好事,對消費者來說,更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