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落花不再

    個人覺得他文不成武不就,除了哭哭啼啼拉攏人心,就是裝腔作勢賣弄感情。有點沽名釣譽了,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油子。 一點身居高位的氣質和形象都沒有。

    我們看劉備起義之初所打的旗號是什麼?就是“興復漢室”,讓人無話可說的理由。

    很多例子也可以看出劉備生性好哭,或許是感情豐富,但是作為一個大男人一個君主,還是一個國家領袖,怎麼能這樣懦弱?當時佔荊州的時候,要不是劉備總是拿不定主意,哪會死那麼多將士。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揮軍南下進攻劉備,發生了劉備攜民渡江的事。在在下看來,攜民渡江絕非如演義所說的那般簡單。在曹仁進攻新野前,劉備就發詔,讓百姓離開新野。這招實在夠絕的:首先透過劉備的發詔,就把百姓被迫逃亡,居所被燒的怨恨轉移到曹軍上;其次,這些百姓居無定所,只能跟隨劉備,依附於劉備,部分加入劉備軍,增加劉備的軍事實力。劉備到達樊城後,為躲避曹軍,劉備又帶著百姓逃亡。在這之前,曹操就有安民的打算,劉備逃亡後,城裡的百姓絕不會受到傷害,但跟隨劉備逃亡,人馬擁擠,渡江困難,還會居無定所,會發生什麼慘劇可想而知。如果劉備是仁義之人,怎麼會讓百姓跟他逃亡呢?我們看後來曹軍大軍趕來,劉備這時候棄百姓不顧,對其名聲並無多大影響,所以他可就不顧百姓了,在張飛的保護下落慌而逃。

    長坂橋一戰時劉備更是以自己剛出生的兒子作為戲碼來換取趙雲的忠心,真摔怎麼會一點事都沒有,說的不好聽是摔,說好聽點就是放了。

    再後來為了給關羽報仇,意氣用事,不聽諸葛亮的勸告的發動了夷陵之戰,他沒有從大局出發,沒有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白白葬送了兄弟們拼死打下的江山。

    結拜兄弟張飛關羽去世之後,自己帶兵打戰淺薄的軍事能力也表現出來了。

    最後自知時日無多,白帝城託孤的時候,還試探了諸葛亮一把,因為劉備託孤並不是只找了諸葛亮一人,還找了另一個人叫李嚴。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劉備並不完全信任諸葛亮。其實劉備雖然一直重用諸葛亮,但是他從來沒有放鬆對諸葛亮的警惕,權力越大越是如此。

  • 2 # 歷史簡單說

    其實很多人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覺得劉備沒有什麼才能,只會靠著劉皇叔的名號說事,還動不動的就哭,經常一有事情就問:軍師怎麼辦,但其實劉備根本不是偽君子,而是有仁者之風,我舉幾個劉備的事情來說一下吧。

    怒打督郵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等人從軍討伐黃巾軍,因功擔任了安喜縣尉。黃巾之亂被平定之後,這些因平黃巾軍有功的人都要被淘汰的,劉備屬於這一列。

    劉備想要去求見督郵,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就闖進去,然後把督郵給綁了,然後綁在樹上,鞭杖一百多下,還要殺了督郵,督郵苦苦相求,劉備就放督郵放了。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劉備的性格還是比較剛烈的,這樣的人能是偽君子嗎?顯然不能。

    劉備與刺客

    劉備投奔了公孫瓚,當上了平原相,把平原國治理得很好,跟很多老百姓和士人同坐同吃,深得平原國百姓的民心。

    有個郡民叫劉平,特別不服氣劉備,所以就派了刺客去行刺劉備,劉備見到了刺客,對其十分的厚待,刺客反而不好意思了,就把實情告訴了劉備,然後離開了。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劉備真的十分有魅力,感化了刺客。

    劉備與荊州百姓

    劉表去世,荊州投降了曹操,曹操派虎豹騎追劉備,很多荊州百姓都跟隨著劉備南撤,達十多萬之眾,輜重很多,行軍速度極為緩慢,一日才十餘里,而要知道,虎豹騎那可是日行三百餘里的。

    有的人就勸劉備要放棄這些百姓,獨自撤軍,劉備說了,成大事者,要以人為本,這些老百姓要跟隨劉備,怎麼能將他們捨棄呢?最終劉備所部還是被追上了,劉備只能帶著十幾個人離開。

    另外,曹操可是認為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兩個的。曹操都認為劉備是英雄,劉備怎麼可能是偽君子呢。

    還有,劉備在荊州被襲,關羽被殺,就不顧群臣的反對,討伐東吳的。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就足以說明劉備的性格了。

  • 3 # 亭殿閣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無疑是仁義的典範:桃園結義共匡漢室,三讓徐州固辭不受,三顧茅廬請出諸葛,攜民渡江以人為本······然而“物極必反”,正如魯迅所批評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然而三國志中劉備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有很大的差異的,劉備的諡號是“昭烈”可不是“仁”。三國演義看似尊劉貶曹實則適得其反黑了劉備一把。劉備是真性情還是偽君子?我們來看看歷史中的昭烈大帝: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三國志】

    三國演義中的“怒鞭督郵”實際上是劉備乾的,三國演義為了維護劉備忠厚仁德的形象,將此事移花接木到了張飛頭上。可見,歷史上的劉備未必那麼柔弱,張飛也未必那麼粗野。不管劉備究竟為何要“怒鞭督郵”,敢於不計後果去鞭笞朝廷命官,這可不是虛偽之人所能做到的吧!

    【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國志】

    與三國演義一致的是,歷史中的劉備其實也是很得人心的。居然得人心到了連刺客都不忍心刺殺的地步。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劉備的仁義是虛偽的仁義,那是不可能那麼得人心的。可見,劉備的仁義是真仁義,而不是假仁義。

    【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黙之間邪? ——三國志】

    劉備當初顛沛流離,客居荊州,依附於劉表。可是他居然敢當著劉表的面斥責“求田問舍”的許汜,試問,又有哪個偽君子敢於說出如此得罪人的話?可見劉備是真心心懷天下,敢作敢當,是真性情而不是假仁義。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 】

    當初諸葛亮建議劉備趁機奪取荊州,可是劉備卻因為不忍心辜負劉表的信任而放棄了這次最好機會。而“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劉備之得人心,可見一斑!

    【及吳將軍陸遜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三國志】

    當劉備被陸遜打敗,黃權不得不投降魏國之時。劉備不僅沒有加害他的妻子,反而和當初一樣優待。不僅沒有怪罪黃權,反而承認是自己的錯誤,說:“是朕對不起黃權,黃權並沒有對不起朕。”,劉備作為一個君主,能夠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又如此寬容的對待投降的黃權,可見他的仁義是真仁義而不是假仁義。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劉備白帝託孤,成就君臣一體的千古佳話。然而現在很多人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劉備白帝託孤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的表現,說劉備白帝託孤是藏有刀斧手的心機等等。可是作為這件事情的見證者,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三國志】

    難道說這些現代人比古人看的更透徹?只不過是自己心理陰暗就懷疑昭烈大帝的真性情罷了!

    劉備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一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也是劉備一生的寫照!劉備是真性情,真君子,真仁義的昭烈大帝!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4 # 諸子百家說

    不能完全算是偽君子吧。從對歷史貢獻來講曹操的貢獻最大,曹操被官方大肆宣揚黑化是在南宋時期。隋、唐、北宋都以曹魏為正統,因為古代都是誰佔據中原誰就是正統,除了中原都是蠻夷之地。但南宋不行,被金打的跑道南方了,北方中原之地都被金佔領了。這時南宋在沿用以前的誰在中原誰是正統就是打自己的臉,那金(當時認為是蠻夷)佔據中原就是正統了。所以南宋文人開始黑曹操,美化劉備,誰有傳承誰是正統,沒有傳承的你在厲害都是盜賊。我們在看看劉備的一生,投過袁紹、曹操、劉表、劉璋,要是真君子就投靠一個人,不會亂跑。劉備一生唯一一次不聽別人勸就是起川蜀之地72萬大軍攻打東吳,說是為關羽、張飛報仇,其實是劉備自己認為東吳沒有能打過他的人,他能滅了東吳,然後在打曹操,可以72萬大好男兒都被他葬送了,蜀國國力大傷,再也無力實現滅魏國的夢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中光線質量對最終效果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