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院之觀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天下震動,面對聲勢浩大的諸侯聯軍,董卓驚慌不已,他先是派出華雄,同李肅、胡軫、趙岑率兵五萬前往汜水關接敵。華雄一到,就先斬鮑忠,再敗孫堅,隨後又斬殺俞涉、潘鳳,不可一世,最終被關雲長溫酒斬殺。

    董卓慌了手腳,親自起兵20萬,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傕郭汜率兵5萬,接替華雄,把守汜水關,另一路董卓親自率領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領兵十五萬,把守虎牢關。

    卓遂起兵二十萬,分為兩路而來: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這關離洛陽五十里。

    且慢,這樣看來,虎牢關與汜水關在三國演義裡,顯然是兩個關隘,不過實際上,這其實是一個地方,羅老先生在這裡犯了個地理上的嚴重錯誤。

    《元和郡縣誌》卷五:泗水縣,古東虢國,鄭之制邑,漢之成皋縣,一名虎牢……至宋武帝北平關、裸,置司州刺史理虎牢。隋開皇十八年,改成皋為汜水縣。顯慶二年,改屬河南府,垂拱四年改名廣武縣,神龍元年復為汜水。

    《元和郡縣誌》是公認的最古和編寫最好的古代地誌。在其他史料中,也都稱虎牢和汜水是同一個地方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

    《語錄》雲:即汜水,在虎牢之下,故虎牢名汜水關。

    《資治通鑑》張延播知河南府事,從賓引兵扼汜水關。注云:汜水關,以縣名關,即虎牢關也。

    可見,從周到宋,虎牢關和汜水關的名字反覆變來變去,不過地方始終是同一塊,就是扼守汜水的雄關,它的具體位置,現在在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當地的地勢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南連嵩嶽,北瀕黃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來也都在此設關。

    歷史上,大漢和大唐兩個王朝逐鹿中原的關鍵戰役都發生在這裡。楚漢相爭時候,“(劉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劉邦先敗後勝,奪取成皋城,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成皋之戰成為楚漢戰爭的轉折點。

    到了隋末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時候,虎牢關為了避諱當時改稱武牢關。李世民捷足先登佔據了武牢關,靠計謀和城池之險最終擊敗了前來增援王世充的竇建德,打破了王竇同盟,“一戰擒二王”否則兩人聯手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成皋縣改稱汜水縣,是在隋文帝開皇十八年的事情,在三國時期,並沒有汜水關這個稱呼,既然沒有汜水關,那董卓分兵又是分到哪裡呢?答案是顯然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把地名搞混了,明朝的羅貫中在前朝汜水關和虎牢關的反覆變化中迷失了方向,以為這是兩座關,所以讓董卓分兵去把守,還讓華雄在汜水關被殺,讓劉關張在虎牢關前大戰呂布。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就是諸侯屯兵虎牢關/汜水關下,董卓先派華雄守關,諸侯迅速作出反應,分出八路諸侯兵馬在同一個地點對抗華雄,其餘諸侯搭臺看戲,隨後又派李傕郭汜守關,最後自己帶呂布親自守關,這屬於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而這時候面對的又是除了孫堅等八路外的其他八路諸侯兵馬,這個邏輯小院也有點亂,呂布敗退入虎牢關後,又輕易放棄天險,光速遷都,諸侯放虎歸山,最後自相火併。

    事實上,明朝的羅貫中在全書中犯了不少地理上的錯誤,比如讓關羽走單騎的路線繞了個大圈子,許多地名用的是明代的地名而非三國時期地名等等,不過《三國演義》也是在前人的《三國志》、《三國志平話》、民間傳說、戲曲故事等基礎上進行改寫加工,倒也不能說是他一人的錯誤。

  • 2 # 是顔色不一樣的煙火

    三國虎牢關和汜水關是同一個地方,只是演義裡叫法不同。

    虎牢關,也叫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在洛陽東面(現河南滎陽市境內),三國演義裡劉關張成名之地,三英戰呂布家喻戶曉。同時此戰也奠定了呂布三國第一戰將的地位,因為同時期沒有人能硬抗關羽和張飛兩位超一流戰將的聯手進攻,最多也就是和其中一個平手,已經足以自傲了,更何況還有一個劉備。

    要說不同的話,個人覺得,虎牢關更有氣勢一點吧。猛虎的牢籠,可見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圍棋風格演化有沒有什麼週期性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