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親的一生,就像坐過山車,驚險刺激。既體驗了一飛沖天的極度滿足,又感受了急速下墜的失落與無奈。真可謂否極泰來,盛極必衰。
一,訥親為什麼能位及人臣呢?
首先,訥親出身高貴。
訥親出身於鈕祜祿氏世家,世代與皇室聯姻。曾祖額亦都為開國五大功臣之一,祖父遏必隆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父親尹德授領侍衛內大臣,姑母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他身世顯赫,集紅後代與官後代於一身。
(訥親劇照)
其次,訥親常伴君王側。
訥親和乾隆年齡相仿,當乾隆還是皇孫弘曆時,兩人是兒時玩伴。及至稍長,該入學時,訥親便成了乾隆的伴讀。等到乾隆能獨立辦差後,訥親就是乾隆的手下干將,時常鞍前馬後地陪侍。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訥親和乾隆的交情有很深的基礎。
其三,訥親確有才幹。
訥親在雍正時期就已被授為散秩大臣,後又為鑾儀使,最後進入軍機處。估計當時訥親還不到20歲,如此年紀,能進入雍正的核心權力部門,說明訥親定有其過人之處。
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評價訥親:“訥人亦敏捷,料事每與上合。”
訥親勤勉謹慎,清正廉潔。在訥親的權力達到頂峰時,他的府前可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辦事送禮之人“多如過河之鯽”。訥親為了拒絕朝臣們的請託送禮,專門在自家門外養了一隻兇猛的藏獒,用以恐嚇投機鑽營之人。一段時間之後,朝臣們明白了訥親的用意,送禮之人漸漸絕跡。
其四,乾隆為了制衡權力。
(乾隆劇照)
雍正去世後,鄂爾泰和張廷玉領遺命,同為輔政大臣。朝臣中分成了兩大派系,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乾隆對此現象極為不滿,如果黨爭太烈,勢必威脅到他的皇權,於是,他不遺餘力的扶持訥親,希望訥親能制衡張廷玉和鄂爾泰。
因此,在乾隆二年,訥親就被乾隆提拔為兵部尚書兼議政大臣;同年入軍機處,居六名軍機大臣之一;乾隆六年,訥親已手握宰相之實權,權力遠超張廷玉和鄂爾泰。
至此,訥親位極人臣,仕途達人生巔峰。
二,訥親為何成為乾隆刀下的亡魂呢?
首先,金川戰事失利。
乾隆十一年,金川土司莎羅奔率兵攻打康定等地,清廷派張廣泗前去鎮壓。因蜀地地勢險要,張廣泗屢攻不下,乾隆遂派訥親為督師,和張廣泗共同作戰。臨行前,乾隆對訥親期許甚高:“由可信大臣親履行間,既可察明軍中實情,據實入告,又可相機指示,早獲捷音。”
(金川之戰)
但訥親自恃為首席軍機大臣,目空一切,既沒把莎羅奔放在眼裡,又不聽張廣泗的勸告。他抵達金川后,限令三日之內破敵,清軍將士只好拼死猛攻,死傷慘重。
訥親一戰受挫,便整日坐於賬中,遙控指揮金川戰事,從不親臨前線,只是一味下令強攻。
張廣泗不滿訥親的做法,但懾於其權勢,不敢直諫,任由訥親妄為。於是金川之戰成焦灼之勢。
乾隆得報後,對訥親大失所望,命將訥親召回京城,革去督師之職。返京途中,訥親曾抱怨,“番蠻之事,如此難辦,切不可輕舉妄動。但此言,我如何敢上紙筆入奏”。意思是說,乾隆不該過問金川的事。乾隆聽後,愈加憤怒。
在乾隆看來,訥親是他一手扶植的重臣,給了他很多恩澤,對他寄予厚望,訥親不但平叛失敗,還將責任歸咎於乾隆。
於是,乾隆忍無可忍,“不重治其罪,將視朕為何如主?”下令把訥親給殺了。
(清朝軍隊)
其次,訥親為乾隆背鍋。
金川戰事失利,責任不全在訥親。訥親擅長處理朝政,但對帶兵打仗一竅不通,毫無戰事經驗。乾隆明知其不能勝任督師一職,還是將他派往前線,最終導致全盤皆輸。乾隆礙於臉面,只好讓訥親背鍋。
其三,訥親的性格有缺陷。
訥親性格傲慢,恃才傲物,固執刻板,得罪眾朝臣。如果他當初放下身段,聽從張廣泗的建議,不急於求成,也許他還會繼續自己輝煌的仕途,不至於成為刀下亡魂。
訥親的一生,就像坐過山車,驚險刺激。既體驗了一飛沖天的極度滿足,又感受了急速下墜的失落與無奈。真可謂否極泰來,盛極必衰。
一,訥親為什麼能位及人臣呢?
首先,訥親出身高貴。
訥親出身於鈕祜祿氏世家,世代與皇室聯姻。曾祖額亦都為開國五大功臣之一,祖父遏必隆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父親尹德授領侍衛內大臣,姑母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他身世顯赫,集紅後代與官後代於一身。
(訥親劇照)
其次,訥親常伴君王側。
訥親和乾隆年齡相仿,當乾隆還是皇孫弘曆時,兩人是兒時玩伴。及至稍長,該入學時,訥親便成了乾隆的伴讀。等到乾隆能獨立辦差後,訥親就是乾隆的手下干將,時常鞍前馬後地陪侍。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訥親和乾隆的交情有很深的基礎。
其三,訥親確有才幹。
訥親在雍正時期就已被授為散秩大臣,後又為鑾儀使,最後進入軍機處。估計當時訥親還不到20歲,如此年紀,能進入雍正的核心權力部門,說明訥親定有其過人之處。
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評價訥親:“訥人亦敏捷,料事每與上合。”
訥親勤勉謹慎,清正廉潔。在訥親的權力達到頂峰時,他的府前可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辦事送禮之人“多如過河之鯽”。訥親為了拒絕朝臣們的請託送禮,專門在自家門外養了一隻兇猛的藏獒,用以恐嚇投機鑽營之人。一段時間之後,朝臣們明白了訥親的用意,送禮之人漸漸絕跡。
其四,乾隆為了制衡權力。
(乾隆劇照)
雍正去世後,鄂爾泰和張廷玉領遺命,同為輔政大臣。朝臣中分成了兩大派系,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乾隆對此現象極為不滿,如果黨爭太烈,勢必威脅到他的皇權,於是,他不遺餘力的扶持訥親,希望訥親能制衡張廷玉和鄂爾泰。
因此,在乾隆二年,訥親就被乾隆提拔為兵部尚書兼議政大臣;同年入軍機處,居六名軍機大臣之一;乾隆六年,訥親已手握宰相之實權,權力遠超張廷玉和鄂爾泰。
至此,訥親位極人臣,仕途達人生巔峰。
二,訥親為何成為乾隆刀下的亡魂呢?
首先,金川戰事失利。
乾隆十一年,金川土司莎羅奔率兵攻打康定等地,清廷派張廣泗前去鎮壓。因蜀地地勢險要,張廣泗屢攻不下,乾隆遂派訥親為督師,和張廣泗共同作戰。臨行前,乾隆對訥親期許甚高:“由可信大臣親履行間,既可察明軍中實情,據實入告,又可相機指示,早獲捷音。”
(金川之戰)
但訥親自恃為首席軍機大臣,目空一切,既沒把莎羅奔放在眼裡,又不聽張廣泗的勸告。他抵達金川后,限令三日之內破敵,清軍將士只好拼死猛攻,死傷慘重。
訥親一戰受挫,便整日坐於賬中,遙控指揮金川戰事,從不親臨前線,只是一味下令強攻。
張廣泗不滿訥親的做法,但懾於其權勢,不敢直諫,任由訥親妄為。於是金川之戰成焦灼之勢。
乾隆得報後,對訥親大失所望,命將訥親召回京城,革去督師之職。返京途中,訥親曾抱怨,“番蠻之事,如此難辦,切不可輕舉妄動。但此言,我如何敢上紙筆入奏”。意思是說,乾隆不該過問金川的事。乾隆聽後,愈加憤怒。
在乾隆看來,訥親是他一手扶植的重臣,給了他很多恩澤,對他寄予厚望,訥親不但平叛失敗,還將責任歸咎於乾隆。
於是,乾隆忍無可忍,“不重治其罪,將視朕為何如主?”下令把訥親給殺了。
(清朝軍隊)
其次,訥親為乾隆背鍋。
金川戰事失利,責任不全在訥親。訥親擅長處理朝政,但對帶兵打仗一竅不通,毫無戰事經驗。乾隆明知其不能勝任督師一職,還是將他派往前線,最終導致全盤皆輸。乾隆礙於臉面,只好讓訥親背鍋。
其三,訥親的性格有缺陷。
訥親性格傲慢,恃才傲物,固執刻板,得罪眾朝臣。如果他當初放下身段,聽從張廣泗的建議,不急於求成,也許他還會繼續自己輝煌的仕途,不至於成為刀下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