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靖逸軒主
-
2 # 惶恐的剪輯手
相聲的“俗”其實一直被外界說三道四,究其根由還要追溯到清朝和民國時期。
作為民間藝術形式, 相聲中的“髒口”“葷口”幾乎與生俱來, 這類迎合觀眾不良趣味的表演, 一直充斥於天津的小型茶館和戲園, 至20世紀40年代仍不絕如縷。
署名晉康的《北平的幾處相聲》將北平相聲分為東安市場、西單商場和天橋三派。東安市場的觀眾多來自社會底層, 相聲偏重感官刺激, 較多“葷口”和倫理哏;西單商場由於常有知識分子光顧, 相聲注重反映社會心理, 較多文人雅趣;天橋則魚龍混雜, 是前兩派的綜合。相聲史上流派紛呈, 但探其本源, 則均可歸入清末出現的“渾門”“清門”兩派。
因為早期相聲“葷口”較多,在民國時期,女性聽相聲是會被指指點點,不像現在一個小場子裡面大部分是女性觀眾在聽相聲,反而男性觀眾少了很多。
奇志大兵曾經是90年代最紅的一對相聲演員,可惜不久就分開 了,他們很多諷刺社會現實的相聲,即使在今天來聽也很有 意思,比如諷刺高空拋物的《社會上的缺德事》放在現在也赤裸裸的揭露了最近發生的真實案例--2019年7月4日,一兒童從高層樓房拋下滅火器砸死一婦女。
《不良庸醫》就揭露了醫界不良份子各種不良動機撈錢!
這些作品都屬於非常好的諷刺類作品傳承自老一輩相聲藝人,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讚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為諷刺當時天津的警察“賤”遇到麻煩。
最後說說“俗”吧,相聲中的臭活、倫理哏,也是相聲的重要組成部分,臭活和一般的生活笑料在程度上沒辦法完全區分,雖有界限,但每個人的教育背景、性格各異,不同觀念的社會、人群對此接受程度不一樣。有些人認為這個段子太葷了,另一部分人以為沒什麼,怎麼掌握?我想當與時俱進,譬如現今簡訊的一些黃笑話,放十年前你講出來,都得讓人說是流氓。那麼演員就要從社會中挖掘素材,隨時調整。
高英培、馬季那幾代演員用臭活用得少,但好作品也有不少。葷段子只是相聲表演的內容之一,因為敏感,更是要留神使用的。好演員也會用倫理哏、葷口,但是哪位相聲藝術家是靠這些成名的。
相聲生存不易,遠遠沒有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多點包容吧......
回覆列表
其實相聲自從誕生那天起,就談不上雅!相聲的血統也並不高貴,它是典型的市井文化!相聲之所以能登大雅之堂,真的要感謝以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等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相聲藝術家!《夜行記》、《改行》、《連升三級》、《官場鬥》、《開會迷》、《馬大哈》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相聲作品,不但讓全國的觀眾喜歡上了相聲,也讓相聲藝術走進了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但也許是這些老藝術家把相聲藝術拔得太高了, 導致後來人,無論怎麼努力也難以望其項背!相聲藝術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與低谷!雅俗共賞說起來容易,做到實在是太難了!畢竟能達到這樣境界的藝人,必須要具備深厚的相聲功底!而不是連背個選單子、八扇屏就汗流一地!
而到了現如今,相聲界又被人為的分成了主流與非主流,雖然一般人都認為主流相聲界代表了高雅,而非主流往往被稱為三俗,但是軒主覺得主流相聲界的相聲除了高處不勝寒的雅,只剩下了枯燥的說教,完全忽略了俗!從而忘記了相聲是一門笑的藝術!觀眾不樂,你總不能真的下去咯吱觀眾吧?還記得高英培、李金斗、閆月明、孟凡貴等人表演的經典群口相聲《速笑診所》嗎?試想,如果主流相聲界,真的讓觀眾患了“相聲不樂咯吱綜合症”,你就是再怎麼努力,也治不好了!
同樣,非主流也要把握好俗的尺度!就像《相聲有新人》節目最後播放的侯寶林大師、馬三立大師與侯耀文先生的影片說的那樣,相聲不是出洋相,要有取捨!做為當代宗師,這是必須擔當的責任!相聲藝術的出路不在於一味的追求所謂的雅,別指望聽一場相聲就明白做人的大道理!而相聲的俗,是通俗,是迎合市場的手段,但絕不是低俗、庸俗、媚俗!也不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