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唐玄宗李隆基,自從登基為帝后,早期勵精圖治,天下太平,國力達到最為強盛,後世稱為開元盛世。

    不過由於天下太平,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做了幾十年的太平天子,朝廷軍隊許多年沒有經過大的戰爭,唐軍整體的戰鬥素質很低。

    同時,李隆基的年齡也越來越大,長期的天下太平,讓他對情勢沒有做出正確的判斷,使他覺得天下不會大亂,也太相信朝廷軍隊的能力。

    而李隆基後期也開始只貪圖享樂,國家已經外強中乾。很難經得起一場大的戰爭!

    在則,李隆基對安祿山過重信任,同時對他委以重任,授之重兵。一點也不相信安祿山會反。

    後來安祿山突然反叛,由於來的太突然,很快攻下很多的城池,安祿山勢力發展的很快。等朝廷收到訊息的時候,已經才慌慌忙忙的組織軍隊抗擊,已經很晚了。

    由於安祿山軍隊開始的勝利,軍隊士氣很高,而唐軍長時間沒有經歷大的戰爭,所以安史之亂的前期,朝廷根本擋不住叛軍。

    還有就是李隆基又做出出走京城的決定,在路上的時候兒子肅宗登基為帝,自己無奈的就做上了太上皇。因此,李隆基基本上就退出了最高的統治舞臺。

    安祿山之後,又有史思明之亂,朝廷和唐軍之間,由開始防守,在到之後的對峙,在到後來的反攻。

    這一連串的攻受關係,所以安史之亂長達數年之久。這數年的時間,當然給大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據史上記載:安史之亂前,唐朝的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都處於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社會的制高點。萬邦來朝,中外經濟與政治聯絡密切;

    軍事上一直處於以攻為守的階段,不斷消除周邊威脅源,使中國在東亞與中亞都是中心王國;

    唐朝並不保守與封閉,對外交流,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精華,充實中華文明。安祿山本身就是胡人(還有許多其它胡人在唐朝為官為將),仍被重用,就說明了這一點;

    唐朝的發達與先進,吸引了日本不斷派遣“遣唐使”學習中華文化,其它國家也多有貴胄常居長安。這充份說明了唐代的吸引力,或說軟實力。

    安史之亂使唐朝出現了由盛而衰的重大轉折!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轉折!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安史之亂使唐朝元氣大傷,國力大衰,節度使割據,變亂時有發生。中央集權大大受損,全國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力量。不僅使經濟發展受損,也使周邊各臣服諸夷勢力產生了離心力,趁火打劫之心。吐蕃幾破長安,西域控制力全無,都是這種惡果;

    周邊勢力坐大,不僅使唐朝中後期初侵犯,也使後來的五代亂世無力抵抗。宋被遼金蒙暴打,明也無力使北方蒙古的威脅消失。而這在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是一直按著北方部落打的。唐滅薛延駝,唐滅突厥,唐滅高勾麗…

    總之安史之亂使“雄唐盛漢”的雄唐雄風不再,國力國威日漸衰落,直到滅亡。這是歷史的不幸,也是中華民族的不幸!

  • 3 # 方山中人

    唐朝地域遼闊,與外國分界線很長,這就不得不屯重兵來防守,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造成了大量流民。同時北方自五胡亂華以來就一直存在大量胡族,民族矛盾越發尖銳。中央與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隨著募兵制的流行,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職業軍人,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安史之亂的後果對於唐王朝是極為嚴重的,整個黃河中下游平原,幾乎全部處於戰亂之中,兩京失守,“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自此以後,軍閥割據更加嚴重,唐王朝,無法控制局面,由盛轉衰。另外,戰爭頻發,導致小農經濟嚴重破壞,生產力嚴重下降,朝廷上不得不增加稅收,農民與上層的矛盾日益尖銳。安史之亂也使得唐朝邊疆不穩,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等地。

    安史之亂也使得北人南渡,為南方帶了先進的技術和思想,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菠蘿蜜樹的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