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們都不是正經人
-
2 # 不說話就不會有煩惱
謝邀,首先項羽性格方面,大貴族出身,武力超群,塑造了他正面強硬的性格。而劉邦,市井混混,深諳生存之道,性格圓滑而又頑強。因項羽的性格,哪怕他是戰無不勝的戰神,可是他的性格註定不會受各諸侯的喜歡,只被諸侯所畏懼,除了被他魅力吸引,以及像章邯一樣不好再二次背叛的。諸侯對他的畏懼是一把雙刃劍,當項羽處於顛覆時,諸侯唯唯諾諾,當他低谷時,對項羽的恐懼會驅使他們聯合攻擊他,他們害怕下一個秦國出現。然而從市井出身的劉邦深諳生存之道,弱勢時會低下頭服軟,會將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最重要的是他會變通,是的,弱勢時想生存,有機會時只想擊敗項羽,不惜許下大蛋糕,然後又能狠下心來對昔日稱兄道弟的人下手。然而項羽,少時巨鼎,破釜沉舟,彭城之戰以少勝多,從始至終,他都是霸王。而劉邦呢,他的野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強大的適應性,能起能落。說完性格方面,再說項羽以八千江東子弟起兵,他身邊的核心始終是那些人,儘管他戰無不勝,但他只是楚國的霸王,對其他的“趙人”,“燕人““韓人”……而言他是西楚霸王,而劉邦漢王,沒有打上濃厚的地域標籤,他可以是天下的漢王(劉邦出身沛地,好像也是楚人)。同時劉邦得到漢中後,與漢中百姓約法三章,獲得天下強兵~昔日車翻天下的“秦人”,早已對舊秦失去信心的秦人甚至能接受章邯的統治,但當劉邦與他們約法立信(商君故事再演),關中人再次爆發強大的力量,他們追隨劉邦而戰,哪怕面對的是戰神項羽,屢敗屢戰。昔日他們與秦王室共同高唱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多年後被背棄的老秦人向漢王劉邦獻上了他們的熱血。劉邦和項羽大戰,劉邦數次戰敗,數次再起,而項羽,一場大敗就結束了他的一生。驕傲的項羽不肯度過烏江,換而言之劉邦呢?毋庸置疑,劉邦定會度過烏江。因為他們的追求不同,項羽追求豪情而又輝煌壯烈的人生。劉邦他的追求從未滿足,直到成為天下共主,直到他殺死了能威脅他的昔日夥伴。
-
3 # 沅汰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項羽戰勝秦軍是順勢而為,這只是一場戰爭的勝利。而項羽敗給劉邦卻不是一場戰爭的失敗,是兩個人之間綜合實力的勝敗。項羽和王離、章邯打得是勇氣之戰,和劉邦爭天下則是心理之戰。
秦末,秦與諸侯之間的對抗就以鉅鹿之戰為轉折點。秦軍以章邯的驪山刑徒和王離的長城軍團為主力,以攻取趙國為導火索。從秦的角度來說,大背景就是自從秦滅六國以來一直處在六國的反抗之中。具體到鉅鹿之戰前,秦的內部統治已經幾近崩潰,這就導致秦軍主將王離和章邯心中惶惶。而主將的這種猶豫和不確定肯定要影響到軍心。為誰而戰?戰勝了又能怎麼樣?這樣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讓秦軍喪失了信心。
鉅鹿之戰的項羽可以說是孤軍奮戰。諸侯懼秦而不敢救趙,眼看著項羽叔父項梁戰死。項羽怒而復仇,“哀兵必勝”有一定的道理。項羽破釜沉舟是抱定了必死之心,必勝之心。所以這個以少勝多的戰例“鉅鹿之戰”應運而生。
秦軍之敗是由來已久的積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易也”。
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敗涉及到的因素就太多了。項羽是個孤膽英雄,不適合領導一個集團,也不適合做一個帝王。甚至看不出來項羽有過長遠的謀劃有過建立新朝的構想。他選擇的是霸業而不是帝業。劉邦從泗水亭上這個低微的身份上起事,慢慢一步一步成就王業,成就帝業,他的思想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劉邦可以和韓信、彭越共天下;可以信任哪怕是他不喜歡的人;可以出於需要禮尊儒生……這些都是項羽做不到的。當項羽一次又一次坐失良機,和共謀者和自己的親信謀士、將軍失和,他的失敗也一步一步註定了。
威天下從來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項羽怎麼可能戰勝劉邦?
-
4 # 天宇84280495
首先,劉邦獲得了秦國的地圖,戰略儲備物資,首都及周邊的核心財富,帝國的核心人才和技術。此外年紀與秦始皇相近,跟隨他有說服力,在強者為尊的混亂年代跟隨一位不看出生,相對寬厚,按勞分配的長者是一件有盼頭的事,也不會覺得沒面子。
回覆列表
心疼項伯!鴻門宴上殺成了劉邦,就太平了。項羽失敗,歸咎是性格使然。劉邦的強大也是性格使然。不要說誰有幾宗罪,這規律就是打江山的性格得有三分匪氣,三分痞氣,三分人氣,三分英雄氣,英雄能打仗,卻坐不了江山。同樣,要當公司高層,不夠壞怎麼坐的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