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字”,是形聲兼會意。從宀,從子。本義就是,“在屋生子。”

    字,乳也。——《說文》。

    字,生也。——《廣雅》。

    待字閨中,的“字”是引申義,解作女子許嫁,例如:“字人”,即女子嫁人或許配於人。

    例:清.李漁.曲《巧團圓·剖私》:“[老旦]請問娘子,青春多少,可有尊堂,曾嫁過丈夫了麼?[旦]年方十六,尚未字人。”

    處子吟(清·李生光)

    字人尚未嫁,而乃失所天。

    待字:《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15歲成年許嫁才命字。後稱女子待嫁為待字。例:

    深閨待字十七年,素袂天然厭羅縠。(明·鄭奎光)

    回憶深閨初待字,當時辛苦覓門楣。(清·鄭用錫)

  • 2 # 漁耕樵讀

    字和名是相對應的,在《禮記·檀弓上》記載的非常明確:“幼名,冠字”。意思就是說幼年的時候父母會給孩子取名,到了及冠的時候就會取一個字,一般是由先生的取的。

    但是字不是男人獨有的,女人也有字。在《禮記·內則》裡面也有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思就是女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是及笄,及冠是男子的成年禮,及笄則是女子的成年禮。這個時候女子也會取一個字。在紅樓夢第三回中,賈寶玉就問到林黛玉表字,林黛玉說無字,那時候林黛玉年齡還不到15歲,賈寶玉說要送她一個字‘顰顰”。

    同樣在《禮記·曲禮上》也有明確記載:“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說女子在十五及笄之後就可以出嫁了。

    從以上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很輕易的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出“待字閨中”的含義,待即是等待,而字代表已經可以出嫁了,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在閨房裡等待出嫁的女子。

    在古代字和名是非常有講究的,在《禮記·士冠禮》中就提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意思就是及冠之後要稱字,以尊重其名。在長輩可以稱呼名字,其他人要稱字。

    其實更細化來說,名是由父母取的比較尊貴,只有長輩才能稱名。而字是由先生取的,同輩之中應該稱字。到了老年的時候可以自己取號,晚輩既不能稱名,也不能稱字,應該稱號。比如蘇軾號“東坡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陶淵明號“五柳先生”等。

  • 3 # 梅月竹風

    “待字閨中”的“字”,就是取表字。

    比如說,男的。《禮記· 曲禮上》: “男子二十,冠(guàn)而字。”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的表字就是“逸少”。

    屈原,他姓屈,名平,字原。而且,他又給自己取名正則,字靈均。見《離騷》: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這些說的是男子。女子呢?

    《禮記· 曲禮上》: “女子許嫁,笄而字。”冠讀guàn。古代貴族男子成年,滿二十歲,要在吉日舉行加冠(guàn)之禮。

    女子呢,《儀禮· 士昏禮》說:“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笄(jī),就是簪子。女子許嫁了,要把頭髮挽起來,戴上簪子,還要稱字,就是取表字。另外特指女子到了成年,就要盤起頭髮,戴簪子。所以有個說法叫女子到了成年了,就是“及笄之年”,簡稱“及笄”,也叫笄年。

    好了,說半天,“待字閨中”的“字”也清楚了。

    一句話,待字閨中,就是尚未訂婚的女子,許嫁了,可以取字了。說白了就是女子還沒有訂婚就叫待字閨中。閨中不用說就是指女子的內室,深閨。

    舉個例子,東晉時,有個女詩人,叫蘇慧,她的字是若蘭。她就是《迴文璇璣圖詩》的作者。

    再舉個例子,東漢末年,一個非常有名的女詩人蔡琰,字文姬。處於亂世,被董卓的部將所虜,後歸匈奴王,在匈奴呆了十二年,被曹操贖回來了。她寫的五言《悲憤詩》敘說了她的悲慘遭遇,反映了人民在戰亂中所受的痛苦。

    五十年代北京作家劉紹棠的小說《草莽》: “雲錦二十出頭,還待字閨中,落得個多愁多病的身子,老爹白秀才暗暗著急。”可見這個成語書面上還在用,不過,口頭上很少這樣說了。

    (這麼簡單?那你怎麼不早說咧?)

    因為這是舊時代的講究,要說清楚是不是?

  • 4 # 守夜人71321699

    還有種解釋,古代稱獨體字為文,合體的才叫字,待字閨中就是形容未婚女子如一個獨體的文,等待另一個文來配對,合成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普洗衣機拆卸清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