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清明節起源的三種說法中,其一是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極盛。史載,高宗永徽二年,有司上書,請高宗從太宗李世民祭祀高祖李淵的舊制,於清明寒食時去祭拜獻陵(高祖李淵陵)。

    《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雖然在禮經上沒有記載,但近代相沿成俗。士底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年(732年)下詔:允許士庶之家的人於清明節上墓祭拜祖先。自此,凊明寒食掃墓用詔令形式正式確定下來,並列入五禮之中。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下詔令京師官員寒食拜墓,在京畿以內者可於假日中往還,在外州府縣者也可奏請掃墓。每逢清明節到來,掃墓成了一時最主要的社會習俗。

    墓祭時給死者送紙錢也亦蔚然成風。不過,由於寒食節期間禁火的要求,紙錢不能燒,而只能或拋撒,或壓於墳頂,或掛於某處,這種對紙錢的處理方式有其缺陷。

    《東京夢華錄》卷七記載:北宋時,新墳皆在清明節這天拜掃。宮中掃墓更為隆重,南宋依然如此。

    百姓紛紛出城掃墓,不設香火,只將紙錢掛在墓旁樹上。如因客居外地,則盛行登山望墓而祭的風俗,屆時要將紙錢撕裂,撒向空中,時稱“擘(bāi同掰)錢”。

    清明節,開封市街上賣祭品的很多,紙馬鋪都在街上,用紙袞壘成樓閣的形狀出售,形成又一風俗景觀。

    元代時,清明節期間漢族民間家家戶戶上墳祭祖。

    明清時,清明祭祖,無論貧富都要備辦祭品,出祭祖先墳墓,稱為“上墳”。明代清明節時,皇室亦拜謁皇陵,南京孝陵,則百宮蒞任者必往親謁。在民間,清明節例行掃墓。

    明人祭墓主要有兩項活動內容:一是為死者燒香、上供,其中必有“燒紙”,這種紙是特製的,又稱“光明”、“往生錢”,是送給鬼神或死人在冥世間使用的。

    山東清明日如寒食日,和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日、十月初一日,家人都到死者墓前,陳列祭品進行祭拜,焚燒冥鏹(qiǎng指成串的錢。白鏹,指銀子),給墳墓加土。

    除焚燒紙錢外,還流行“壓錢”,即把紙錢壓在墳堆的四角、墳頂而故名。如墳墓上無錢,表明其為沒有後嗣或親人的孤墳。

    有的地方有掛錢的習俗,《萬曆嘉興府志》記載清明節這一天,在死者墓上掛紙錢。《廣州府志》記載,清明節,人們到郊外掃墓,這叫踏青,也叫割草,俗曰“壓紙”。浙江雲和縣民間則謂之“標墓”。有的地方用彩箋剪成長紙條,掛在墓上。

    另一種方式是為墳堆培土,或者修墳立碑。挑新土,燒紙錢,祭山神,奠墳鄰,是蘇州上墳的舊俗。

    也有的地區非郊外掃墓,而是在宗祠內進行的。如安徽繁昌縣地區,世代聚族而居,節日祭祀畢後,常聚飲於祠,並按成年人人數分享胙稻、胙肉。

    蘇州清明還在虎丘厲壇公祭無祀之鬼,遊人聚集,號為“看會”。

    進入現代社會,雖然焚燒紙錢祭品冥幣等傳統祭祀形式仍然存在,但這些祭祀方式,既浪費大量財富,還容易造成山火等人為災害,甚至危害祭祀者的生命安全,更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我們應當提倡綠色喪葬、文明祭祀、綠色祭祀,用鮮花寄託我們對祖先的哀思和懷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女兒4歲,總是啃自己手指蓋,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