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氏
203
「於」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廣韻》及《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第三子(一說第四子)受封於邘國,稱為邘叔,其後去邑旁為於,有於氏。
二、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路史》所載,東海於公裔孫隨拓跋陵徙代(在今山西省代縣一帶)為萬紐於氏。至北魏孝文帝時復為於氏。
三、唐代淳於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淳、純同音)改為於氏。見《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
家族名人
于成龍(西元1617-1684年)
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寧人。官至兩江總督,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於謙(西元1398-1457年)
字延壽,明代浙江錢塘人。七歲時,有異僧稱其為救時宰相。歷官監察御史、兵部尚書等。正統十四年,瓦刺首領也先侵擾大同,英宗被俘,謙反對放棄北京,擁立英宗弟為景帝,主軍務,擊退也先軍,接英宗歸。
于志寧(西元588-665年)
字仲謐,唐代京兆郡高陵人。文學館學士,瀛洲十八學士之一。封燕國公,任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名重一時。
於公
漢代東海郡郯縣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及東海孝婦平冤案,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為其治之。令修高大之門,能容駟馬車蓋出入,自言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幸者。後其子於定國官至丞相,孫於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
於定國
字曼倩,漢代東海郡人,於公之子。官廷尉,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加審慎之心。時雲"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官至丞相。
於禁(西元?-221年)
字文則,三國時魏國巨平人。曹操名將,征戰有功,累遷左將軍,假節鉞。
於琮
字禮用,唐代東海郡人,於志甯五世孫。宣宗(西元847-860年在位)時擢進士第,官左拾遺,聚廣德公主。官至尚書右僕射。黃巢破京師,被殺。公主自縊死。
於佑
唐代人,僖宗(西元874-888年在位)時為學士,在御溝得一紅葉,題有詩。佑亦賦一葉,置流上,為宮女韓夫人所得。后帝放宮女,佑與韓成婚,取紅葉相示。韓氏詩有"方知紅葉是良媒"句。
地望分佈
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山東省郯城一代;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於氏
203
「於」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廣韻》及《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第三子(一說第四子)受封於邘國,稱為邘叔,其後去邑旁為於,有於氏。
二、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路史》所載,東海於公裔孫隨拓跋陵徙代(在今山西省代縣一帶)為萬紐於氏。至北魏孝文帝時復為於氏。
三、唐代淳於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淳、純同音)改為於氏。見《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
家族名人
于成龍(西元1617-1684年)
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寧人。官至兩江總督,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於謙(西元1398-1457年)
字延壽,明代浙江錢塘人。七歲時,有異僧稱其為救時宰相。歷官監察御史、兵部尚書等。正統十四年,瓦刺首領也先侵擾大同,英宗被俘,謙反對放棄北京,擁立英宗弟為景帝,主軍務,擊退也先軍,接英宗歸。
于志寧(西元588-665年)
字仲謐,唐代京兆郡高陵人。文學館學士,瀛洲十八學士之一。封燕國公,任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名重一時。
於公
漢代東海郡郯縣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及東海孝婦平冤案,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為其治之。令修高大之門,能容駟馬車蓋出入,自言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幸者。後其子於定國官至丞相,孫於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
於定國
字曼倩,漢代東海郡人,於公之子。官廷尉,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加審慎之心。時雲"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官至丞相。
於禁(西元?-221年)
字文則,三國時魏國巨平人。曹操名將,征戰有功,累遷左將軍,假節鉞。
於琮
字禮用,唐代東海郡人,於志甯五世孫。宣宗(西元847-860年在位)時擢進士第,官左拾遺,聚廣德公主。官至尚書右僕射。黃巢破京師,被殺。公主自縊死。
於佑
唐代人,僖宗(西元874-888年在位)時為學士,在御溝得一紅葉,題有詩。佑亦賦一葉,置流上,為宮女韓夫人所得。后帝放宮女,佑與韓成婚,取紅葉相示。韓氏詩有"方知紅葉是良媒"句。
地望分佈
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山東省郯城一代;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