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罌

    愛一個人就是愛他的全部

    笙工作比較特殊,需要全部精神高度集中,罌儘量不去打擾,若非不可控情況下,不會主動發信息於他,即便如此,笙也會做到,有資訊必回。笙對罌沒有過多甜言蜜語、海誓山盟,可是罌的喜怒哀樂總會牽動他的每根神經,為罌的痛苦而憂,為罌的快樂而喜。那句“對你隨時有空”溫暖了罌的整個身心,覺得安全、踏實。

    在交往過程中笙都會非常守時,罌遇到困惑的事找笙排遣,他都會事無鉅細考慮周全,無形中對笙產生了巨大依賴,並有強烈的安全感,遇到罌生病會細心呵護其周全,給罌十足的慰藉、內心也滿滿都是溫馨,這樣的男人自帶個人魅力。如此用情的人,連上帝也會感動,何況我們以情感著稱的女人?

    愛有著多重的維度與面向,它不僅僅包括男女之間的情愛與性愛,還包括朋友之間的友愛和悲天憫人的博愛。《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成名作,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友愛故事。

    故事的主角阿米爾是阿富汗喀布林市的一個富家少年,哈桑則是阿米爾家的僕人,也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阿米爾明白哈桑對自己的好是發自內心,阿米爾和哈桑情同手足又惺惺相惜,原本可以守望相助,攜手共度一生。但橫亙在他倆之間的,是一個看不見又無法逾越的社會鴻溝。

    喀布林地區流行著一種“追風箏”的遊戲,孩子們在惠風和暢的日子跑到戶外放風箏,在放線的時候想辦法用自己的風箏線去割別人的風箏線,同時自己的風箏不能墜落,最後一個留在空中的風箏主人即為贏家。

    哈桑為了阿米爾去追風箏,並因此受到阿塞夫的凌辱。彼時,阿米爾卻站在不遠處的牆角袖手旁觀。

    追風箏事件發生以後,哈桑忍辱負重地回到了家,一言不發,把所有的委屈和悲傷都吞進了自己的心裡。而阿米爾感覺沒臉再見到哈桑,他一直迴避著哈桑。

    美國作家埃裡希·費洛姆在《愛之藝術》一書中寫下的句子:“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毫無疑問,哈桑是深愛著阿米爾的,哈桑愛他,所以他才那麼低聲下氣地求他,因為他渴望和珍惜與阿米爾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可是阿米爾有沒有愛過哈桑呢,我想他是愛哈桑的。書中阿米爾的自白所說的那樣: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他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

    阿米爾對哈桑的愛,是不成熟和不純粹的愛,是一種類似於我們愛一隻小貓和小狗的那種愛,是一種帶有利用色彩的愛。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霍達老師在《穆斯林的葬禮》中說過:“愛,不是獵取和佔有對方,而是發自內心的責任感。愛是一生一世的承諾,就像信仰一樣永不改變,永不背叛。”

    阿米爾最終背叛了哈桑,他把父親的手錶偷走,藏在了哈桑那逼仄簡陋的臥室中。阿米爾汙衊哈桑是個小偷,他千方百計地把哈桑父子趕走。因為他不願意別人看到自己成天和一個哈扎拉族的僕人混在一起,他也無法面對哈桑對自己的深情厚誼。

    愛永遠是相互溫暖和彼此付出的。如果一段感情關係變成了一方的單向付出和另一方的單向索取。那麼,此時的“愛”就會變成一種“恩”,會變成“受恩者”內心深處的負擔與無以為報的債務。

    法國作家杜拉斯在《情人》一書中曾寫到:“如果愛,請深愛,愛到不能再愛的那一天”。哈桑對阿米爾保持了一生的忠誠,即使阿米爾後來舉家移民美國了,他也無怨無悔地回到喀布林、替主人守著那個人去樓空的家,直到他被塔利班暴徒殺死的那天。

    愛是可以超越種族歧視和階級鴻溝的。所以本書的最後,定居加州、成為了一個著名作家的阿米爾不顧危險返回了故鄉,在硝煙與戰火中把哈桑的遺孤索拉博接到了美國。阿米爾希望在索拉博的身上補償當年自己欠下的債,他在芳草蔥蘢的草地上為索拉博追風箏,就好像當年哈桑為自己所做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的人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好朋友,那個人曾經奮不顧身地愛著自己。

    人生之路漫長而曲折,願這世上有一個人,愛你就像愛生命,視你如空氣,失去你便會窒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alf-Life: Alyx》有多人模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