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煢煢兔兔i

    船隻在航行過程中,由於螺旋槳攪動的原因,會在艦艇尾部形成一條含有大量氣泡的氣幕帶,這就是船隻的尾流。尾流的外觀特徵十分明顯,而且長度能達到十公里以上。

    尾流的主要成為是氣泡,所以其聲學特性和尾流周圍的水介質明顯不同,所以魚雷的水聲導引頭可根據接收訊號分析是否處於尾流區。

    當魚雷的導引頭檢測到尾流時候,就會控制魚雷跟蹤尾流,並且進去尾流區航行,一直到魚雷的導引頭髮現尾流中心,然後控制魚雷沿著尾流中心航行,並且不斷調整航向深度,直至攻擊到船隻尾部。

  • 2 # 海鏡清

    在二戰之後、尾流自導魚雷出現之前,反艦魚雷主要是聲自導魚雷,以艦船發出的噪音為探測目標。目前,對抗聲自導魚雷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有軟殺傷——聲誘餌、寬頻噪聲干擾器、氣幕彈,有硬殺傷——反魚雷魚雷、火箭深彈,有非殺傷性水聲對抗技術——水聲隱身設計、消聲塗覆、減振降噪。有道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於是俄羅斯人又最先琢磨出了尾流自導魚雷。

    水面艦艇的尾流非常明顯

    所有艦船在航行時,隨著推進器的運轉,必然會在尾部形成一條含有大量氣泡的尾流,就像用筷子在杯子中攪拌一樣。尾流自導魚雷就是將艦船尾流作為探測目標而發展出來的一種魚雷導引技術,具有很好的抗干擾能力和較高的導引精度,命中率高,給艦船帶來了很大威脅。目前反聲自導魚雷的各種水聲對抗措施對尾流自導魚雷幾乎不起作用。

    軍艦越大,尾流越明顯,航母尤其如此,所以尾流自導魚雷出現後就被稱為“航母殺手”

    例如潛艇攻擊時,當潛艇聲吶發現艦船之後,首先由指揮儀根據目標運動的各種引數(航速、航向、方位、距離……)計算出預定尾流捕捉點,確定尾流探測器的開啟時機,而後以計算出的攻擊夾角發射尾流自導魚雷。

    尾流自導魚雷導引方式示意圖

    當魚雷到達預定尾流捕捉點之前約1500-2000米時(具體距離看魚雷本身技術引數設定情況),魚雷導引頭的尾流探測裝置開始工作。只要魚雷穿過了目標遺留的尾流,探測裝置即能捕捉到目標航行尾跡,魚雷即自動轉向,圍繞尾流反覆做蛇形運動(S型),直到命中目標。尾流自導魚雷的導引方式決定了其不能用於攻擊處於停泊的水面艦艇,當然這個指的是艦艇本來就處於停泊狀態,如果目標艦艇企圖靠突然停機來擺脫尾流自導魚雷的跟蹤是不可能的,因為尾流可以持續幾十分鐘,突然停機只是找死。

    雖然“現代”級驅逐艦也裝備尾流自導魚雷,但顯然只有裝在潛艇上才有用武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導引方式並不是只能追著“屁股”打,魚雷本身有火控計算機,可以根據尾流寬度計算出目標的大致尺度諸元,以儘量選擇打擊目標的中央;之所以做蛇形運動即是為了提高命中率,也是為了從目標側面而不是尾部發起攻擊。

    潛艇尾流不明顯,尾流自導魚雷只能反艦,不能反潛

    尾流自導魚雷也有其缺點,魚雷只能反覆穿越艦艇尾流兩側8字型跟蹤前進,沒法用比例制導擷取最佳路徑,航程大受影響畢竟走彎路比走直路長的多;如果目標速度快並反覆機動的話,有可能在魚雷航程耗盡後逃脫攻擊。尾流自導魚雷一般只能用於攻擊水面艦艇,潛艇航行時所產生的尾流相對較弱,並且隨著潛深的增加還會繼續減弱,因此尾流自導魚雷難以對潛艇實施攻擊。此外,尾流自導魚雷還存在航速高、噪聲大、隱蔽性差的缺點,使其容易被水面艦艇的魚雷預警聲吶提前發現並採取對抗和規避措施。

    “現代”級驅逐艦和“基洛”級潛艇裝備的53-65K型尾流自導魚雷,據說中國進口這兩種軍艦時,同時引進了這一型魚雷

    俄羅斯是最早研製和裝備尾流自導魚雷的國家。1965年開始裝備53-65型尾流自導魚雷,1976年開始裝備被稱為“航母殺手”的65-76型尾流自導魚雷。實踐中發現,在平靜的海況中射擊近距離的有限速度目標非常有效,對高速機動目標攻擊效果較差。

    例如基洛級潛艇裝備的53-65K尾流自導對中低速水面目標攻擊時,舷角範圍在30°~160°可獲得很高的命中機率;但對於高速水面目標,舷角範圍就必須縮小在40°~100°的範圍內。所以尾流自導魚雷一般是雙導引頭,即既有尾流自導又有聲自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鏡框的鏡腿斷了,不想換鏡片,只換一個鏡框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