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宗伯正曜

    先師孔子懂上古文字,《詩經(又名詩三百)》就是一部由先師孔子編纂並撰寫的從參周到春秋時期的古禮詩史,即用詩歌題材記錄的歷史和禮儀典籍。其中包含車文、參文、古文和古漢語。此外,還曾經對古璽文、鐘鼎文等文字進行了整理工作。

  • 2 # 待曉兒

    孔子生活的時代還沒有發現甲骨文,這種文字確定的時間才一百多年。但鐘鼎銘文估計是認得的。

    孔子作為春秋晚期的人物,當時所用的文字是大篆,是還沒有經過統一的文字,但是從孔子弟子的國別來看,似乎這在當時的影響並不大。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各國的文字其實差不了太多,辨識度還是挺高的。

    而鐘鼎銘文是鑄造在鐘鼎這些器皿上的文字,比大篆等要更早一些。也有可能是因為金屬器皿比竹簡、布帛等更難書寫,所以字形比較怪異多變,可能是當時的文字烙印在金屬器皿上的變形。因為我們文字出現過今古文的斷代,以為是兩種文字,但在當時人眼中,鐘鼎銘文和大篆等可能並沒有什麼差別。

    至於甲骨文,孔子是沒有見過的。即使遇到了也沒有當做一種文字來對待。

    講一講甲骨文是如何發現和研究的。

    甲骨文的發現是一個偶然。最流行的說法是和一個叫做王毅榮的古董商有關。大概在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這個人得了病,需要用一種藥材叫做龍骨,也就是一些哺乳動物骨骼的化石。但是這個古董商不一般,他還是一個金石學家,對古文字有很深的造詣。他偶然發現所用龍骨上面的紋路像是人為刻畫上去的,於是就對它進行了研究,去藥店買下來大量龍骨,並詢問這一批龍骨的來源,得知是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經過大量研究發現,最終確定這是一種相對成熟的文字,後來就被稱作殷墟甲骨文。根據年限和內容發現,這也是對歷史上曾存在過商朝的一個有力證據。

    這種事情發生在清代不奇怪,因為清代有很多訓詁學學者,對文字的敏感是歷代所不能企及的。而有意思的是,這種文字在被確認以前,都沒有任何的研究記錄,東漢許慎做《說文解字》也是用的小篆和大篆,古人研究最早的文字也是鐘鼎銘文。所以可以肯定,孔子是沒有見過這種文字的,甚至在當時有可能已經出現了一次比秦漢之交更嚴重的文字斷代。

    這一發現讓世界為之沸騰,各國考古學家蜂擁而來,大量收購挖掘帶有文字的甲骨,同時也發現了很多早於殷墟的甲骨符號。中國學者也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並稱“四堂”的羅振玉、王國維等人,其中很有成就的應該是退守到臺灣的董作賓了,大陸上最著名的當屬郭沫若。但近年有證據表明,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很有可能就是董作賓的成果,也是一大歷史懸案。

    至於流行過很多年的什麼高考考生用甲骨文寫作文被破格錄取之類的新聞,大家聽聽就好,當個笑話看。因為甲骨文研究到現在還是困境,很多字都不認得。認得出來的字才不到2000,不是每一個都是常用字,還不保證這些字每一個都正確,那用這些字寫一篇作文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 3 # 純鈞LHGR

    嚴格來說【上古】的話,孔子肯定不懂。因為【上古時期】還沒有形成文字。

    從正常的邏輯推理來看,孔子肯定懂一部分甲骨和金文,常用文字估計是大篆。

    孔子是個鑽研典籍的行家,卻不是考古學家。【上古時期】是什麼時期?是【三皇五帝】的時期。就現在的考古來看,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字,而且各個部落氏族的所用的記事代號也不相同。他們所處的年代太早,從目前發掘出的遺址來看,比如秦安大地灣遺址與牛河梁遺址,所用的記事方式就是不同的。

    孔子再牛,他又不是神,而且又不愛考古,上古時期那些殘存的文字,就算再給孔子安個腦袋他都一定看不明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一定會懂一點的。《史記》記載,孔子年輕的時候去膜拜過【考父之鼎】。這個【正考父鼎】有【鼎銘】,從現存的拓片來看,其銘文就是甲骨文和金文相結合的。這玩意兒銘刻了孔氏祖上的榮耀啊,孔子一輩子費盡心機就想回復祖先曾經的地位,這鼎算是孔子祖宗的遺物。

    孔子瞻仰【正考父鼎】,這孫子好歹得認識鼎上寫的是什麼吧?不然他幹嘛去了?

    而孔子所處的東周列國時期,通用文字是大篆。孔子這麼個【文化人兒】,總不能連當代的文字都不會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做什麼小生意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