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
2 # 離不開的影子TY
古代戰後成千上萬的屍體是如何處理的,戰場上的陣亡者是無法選擇自己的身後事的,所以打掃戰場這種事一般是由戰勝方來做的,然而如何處理戰敗者的屍體是看勝利方的心情來處理。
心存善念者一般會在戰後挖一個大坑,讓這些屍體來入土為安。
運氣不好的會被棄屍荒野,成為野獸的食物。
古人們一般做的都是挖一個大坑讓把屍體全部埋起來,你現在往地下挖,如果這裡曾經是古代的戰場,那麼你挖到的很有可能就是萬人坑,主要是因為在古代戰爭結束後,為了防止將士們的屍體不暴屍荒野傳播瘟疫而採用的一種方法,所以戰勝一方往往會遵循古代中國入土為安的傳統,將這些死亡的將士入土為安。
戰爭殘酷,生命可貴,願世界沒有戰爭。
-
3 # 總是期待1
竊以為:任其爛仼其臭任獸啃…若干年後這地方又是一片沃土,春天野花燦爛,秋季人們收割…
馬革裹屍還只詩句而已!
願戰爭無遠離人類!
-
4 # 鋼鐵俠舅舅592
從唐詩上可以判斷,很多時候沒有處理。
髑髏皆是長城卒,
日暮沙場飛作灰。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裡人。”
古代打仗都是冷兵器作戰,不像現代戰爭都是人在後方用火箭大炮消滅敵人,古代打仗時,士兵要手指長矛大刀衝鋒陷陣,要架起雲梯攻城略地。實打實的玩命,所以一場戰鬥下來雙方死傷不少士兵。
縱觀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征服和反征服,侵略和反侵略血腥殺戮史。比如秦滅六國時,秦始皇滅魏殺了9萬人,滅韓殺了2萬人,滅楚殺了8萬人……白起滅趙一下子坑殺了42萬趙國士卒,項羽在楚漢戰爭期間,為了省下軍糧,他把秦國的20萬降卒一下子殺光了。
到後來赤壁之戰和五胡亂華時死人更多。
赤壁之戰曹操帶來的80萬大軍最後回去的沒有20萬,“五胡亂華”外族侵略中原時把漢人當兩腳羊殺掉。唐朝時李元霸一場“四明山”對決把168萬人馬殺了只剩下40萬,明朝“靖難之役造成了中原“千里無人煙”。(問題來了)古人是如何處理這些屍體的呢?
▲士兵屍體
前面舉的例子中,如何都像白起那樣殺人就不用處理屍體了,白起挖了一個大坑,直接殺死埋掉。
項羽也是採取的這種辦法。赤壁之戰更絕,直接燒死掉到長江裡沖走了。還有唐朝末期黃巢起義,他處理屍體更獨特,直接把人搗爛如泥包餃子吃了,他的軍糧就是這些被殺死計程車兵屍體,黃巢變廢為寶,就地解決,即環保又經濟。
總而言之,古人無外乎就是把這些屍體埋掉、燒掉、吃掉,除了這些還有一項重要發明,那就是築京觀。什麼是京觀呢?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引自漢語詞典)“京觀”一詞很早就出現了,從《漢書》到《明史》延續了1600餘年 。其中最著名的有我們最熟悉的三華人物司馬懿平定公孫淵之亂築的京觀。
▲白起坑殺士卒
景初二年正月,司馬懿平定了遼東公孫淵之亂,為了殺一儆百,司馬懿下令,無論男女,身高超過馬鞭的皆殺之,城中七千多人被屠殺。最後把這些屍體築成了“京觀”。以彰其功,另一方面警示後人。
司馬懿這事做的不地道,以至於到“唐、宋”時期沒能進入武廟被人祭祀。
築京觀雖然不仁道,但後人樂此不彼。他的好處顯而易見,作用很明顯——彰功和威懾。
歷史上最大的京觀就是“漢京觀”,是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所築。漢京觀遺址位於今東、西子城村之間,佔地50畝。
▲京觀
東漢中平元年(184)十一月,黃巾軍首領張寶率軍和皇甫嵩激戰於下曲陽(今晉州市),張寶戰死,全軍10萬餘人被殺。皇甫嵩於此築京觀。不過漢京觀已不復存在,老百姓取土夷為平地。
清兵入關後,朝廷不允許再築京觀,戰爭結束後就地掩埋屍體,從此,“京觀”才徹底從中國史書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