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夸父40
-
2 # 虞思桐說文史
回答是肯定的。任何一種文體或題材,都有讀者。
問題是讀者多寡,是否被潮流吹捧,能否讓作者一舉成名。
現如今是網路資訊時代。人們多喜歡短平快的東西,接近生活現實的內容。於是,網路文學大行其道。
再比如各種碎片閱讀,比如自媒體等等。所以,以往那種純文學的,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的文章,漸漸被大眾冷落了。
當然,這些純文學的,高雅的文字,還是有人喜歡閱讀的。比如各種純文學刊物依然刊登這種小說,散文和詩作。你如果喜歡,當然可以去那裡投稿。稿費和各種獎項,收穫也不少——問題是必須有高水平的文字。
大千世界,各領風騷。純文學從大眾變為小眾,但依然會繼續存在。
-
3 # 傳媒人賈璋岷
首先,這個命題有些困惑,因為“電子時代”與“純粹而有吸引力的小說和詩歌”之間,構不成一對矛盾。既然有“吸引力”,正好借“電子時代”帶來的傳播手段革命,讓更多的人讀到。
分析提問朋友的本意,是指在選擇多樣性時代,小說和詩歌如何吸引受眾。
倘如是,那對策就是提問朋友已經給出的結論,讓小說與詩歌有“吸引力”。若是真正寫作出反映民生深層次問題、引起受眾高度共鳴的作品,儘管“一紙風行”“洛陽紙貴”的場面看不到了,因為沒有“紙”了,但千萬人點看手機的狀況定會出現。
登高一呼,而聞者眾,蓋因站位之高矣。
關鍵是,站位不高,呼叫的內容亦不吸引眾人。怎麼辦?
就受眾而言,只要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隨著傳播的分眾化、小眾化、定向化乃至定製化趨勢,每一種文學作品的形式,都會有讀者和觀眾。
茫茫人海里,總有你的知音。
當然,想憑小說詩歌暴富(而且是不吸引人的小說詩歌,不管它“純粹”還是“不純粹”),那就困難了。這是另一個問題。
-
4 # 不到一百元先生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快或者慢,只要是人類主宰這個世界,這些都丟不了。因為人類有顆無處安放的心,需要在虛無中尋求安慰。
有需要就有生產者,這與以往的創作或許會不同。以前的作者帶有“盲目性”,作品大多以主觀出發,而今後的作者應該具有爭對性,像醫生和病人一樣。
作者不再是完全主觀的創作,而是像商人一樣分析社會需要什麼,人們缺少什麼,作品可以為別人解決什麼問題。帶有更強的功能性。
當然,我認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偉大文學作品,依然是極少數某些偉大的人自主產生。
-
5 # 南七緣
個人認為,電子時代,對好的詩作或小說而言,不僅不能構成普及的禁錮,反而更有助於它們在讀者心中根植沃土。
以詩歌為例。電子時代,人們普遍的情感訴求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文化愛好者更加熱衷於用真實凝鍊的文字去觸控現實世界的激情與想象,而好的文學形式,比如讀歌,正好以其恰當的篇幅、分行的形式、煉達的工筆、樸實的寫意應和了這種現實需求,每個讀者都可以從個人的需求出發、從藝術表達的趣味出發,去和詩歌發生某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同時,詩歌的活躍度和對網路的依存度也隨著網際網路的承載能力被幾何放大。
在電子時代,網際網路、電子書、微信、簡書,人們的生活形式和文學的表達形式多元性高度一致,詩歌的傳播和普及高速迭代,沒有物理距離的侷限,當下的網路文學,包括小說或詩作,已然和網際網路聯姻耦合。很多詩歌網站層出不窮,人們寫詩讀詩的慾望被時代解放,一個手機,一個終端APP,隨時隨地讀文學、讀精良的詩、讀純而又純的小說的願望,被電子時代智慧啟用,越來越多的受眾透過足夠多足夠好的閱讀,更加清晰自己真實的情感和認知、自己足夠的熱忱和關注以及自己終其一生的追求和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應該感謝電子時代!感謝網際網路!感謝所有精良文學作品的呈現!
回覆列表
讀的人會少些,但是,社會越先進,越會保持原有的因素,就像,冰有有無數形狀,但它仍然是水。小說會被改編成曲藝,電影,電視劇。而詩作,和歌曲,歌劇。是一脈相通。